全国三八红旗手郭墨涵:铁板“绣花” 活态传承

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新光 石鹏飞

身着碎花小袄,只见她左手持錾子、右手执锤子,在铁板上上下翻飞,叮当作响。她的眼神专注、一丝不苟,紧紧盯着眼前这块一米见方的铁板。

郭墨涵在制作铁板浮雕作品。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新光 摄

她将自己的青春镌刻在冰冷坚硬的铁板上,创作出的铁板浮雕艺术作品频频入选省级、国家级大型美术作品展,她用一把錾刀向世界刻画着东方传统工艺之美,她将铁板浮雕艺术搬到了课堂上,通过创新作品形式进行活态传承。

她就是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教师、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郭氏铁板浮雕”代表性传承人郭墨涵。近日,郭墨涵被全国妇联授予2024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一錾一锤 锻造精彩人生

3月6日,在“郭海博、郭墨涵铁板浮雕艺术馆”内,一件精美的熊猫铁板浮雕摆件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木质底座上架着一个圆形铁板,一只栩栩如生的熊猫憨态可掬,熊猫头上的根根绒毛清晰可辨。这是郭海博、郭墨涵父女俩近年来开发出的瑞兽系列摆件。

郭墨涵的铁板浮雕作品《熊猫抱金竹》。

“所有毛发,都是一根一根錾刻出来的。”郭墨涵告诉记者,即便是一幅小摆件,也至少需要上万锤的敲打。

铁板浮雕是以錾子、锤子为画笔,铁板为画纸,通过千锤百炼,在铁板上锻造出来的浮雕艺术。

让一张冰冷的铁板“听话”,并非易事。“郭氏铁板浮雕没有模具,是用锤子、錾子在铁板上反复敲打完成的。”郭墨涵介绍,在1毫米厚的铁板上制作铁板浮雕,每一件作品都要经过锤锻、抛磨、烧色等十几道工序,才能形成或黑白灰相间,或有色彩点缀,或富有金属质感和特殊肌理的艺术特质。

郭墨涵对铁板浮雕的情有独钟,缘于从小受到父亲的熏陶,她的父亲郭海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郭氏铁板浮雕”的代表性传承人。不同于其他女孩,关于童年,郭墨涵鲜有过家家、跳皮筋的记忆,脑海之中充斥更多的是叮当作响的敲打声。耳濡目染,这位85后小姑娘迷恋上了在铁板上“绣花”。

正因为见证了父亲的不易,大学毕业后,郭墨涵没有留在大城市,而是选择回家传承父亲的事业。

然而,传承并不是一句话就能做到的。“学习的过程漫长枯燥,学习初期,锤子砸到手,那是家常便饭。每天都要挥锤上万次,一站就是一整天,胳膊常常又酸又痛。”郭墨涵感慨道,这对女孩子来说确实不是一份好差事。

创作铁板浮雕,既需要懂得造型技术,还得有绘画功底。由于受过系统的美术专业教育,郭墨涵的作品不仅注重外在形态的塑造,更注重内在精神实质的表达,融入了中国大写意的錾刻手法,既抒发情感,又充满了灵动与鲜活。

经过多年的历练,从传统题材到时代主题,她的技法越来越精湛,作品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多次入选国家级、省级大型美术作品展,甚至走出国门,她本人也获得了“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我现在创作了雷锋、铁人王进喜等人物作品,比较中意《雄关漫道》等红色作品。”近年来,郭墨涵创作出了一件件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成为我国首位在铁板上进行浮雕创作的女艺术家。

艺术+实用 活态传承中创新

3月7日下午,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十余名学生来到“铁板浮雕大学生传习室”,郭墨涵向同学们仔细介绍了铁板浮雕的艺术特点和制作技艺,随后,她让同学们上手体验、现场制作,感受捶打铁板过程中一点一滴的变化和制作难点。

郭墨涵给学生上“非遗保护传承实践”选修课,将铁板浮雕艺术搬到了课堂上。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石鹏飞 摄

“很震撼,简直不敢相信这些活灵活现的作品,都是在铁板上一点点敲打出来的。”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工1班苏淼是第一次上金属錾刻工艺课,就给深深吸引住了,“体验到了手工制作的快乐,感受到精益求精、不断探索的工匠精神。”

对于郭墨涵来说,每周一次的非遗保护传承实践课,已成为惯例。

为了让铁板浮雕艺术得到更好传承和发扬,在更多年轻人心中“生根发芽”,郭墨涵和父亲决定“自泄天机,授人以渔”。他们把工作室搬到高校里,“大门敞开,随时欢迎学生和市民进来参观学习”。

2019年,郭墨涵在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建立了铁板浮雕艺术馆和工作室、大学生传习室,供学生们在课余时间体验和学习浮雕技艺。 

2023年,依托于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将非遗传承与创新正式纳入系统教学和人才培养方案,郭墨涵开设了“工美匠心——铁板浮雕”等公开课和“非遗保护传承实践”选修课,将铁板浮雕艺术搬到了课堂上。

如何让年轻的大学生能很快上手?“刚开始的时候,没有用铁板,而是用比较软的铝板进行教学,敲敲打打学生们能够做出自己的作品。然后,逐渐加大难度,使用铁板。”郭墨涵说,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激发出学生学习铁板浮雕艺术的兴趣。

“只有不断进行创新,创作一些能让大众用得上用得起的作品,融入他们的生活中,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铁板浮雕艺术、了解铁板浮雕艺术,才能将其更好地传承下去。”郭墨涵认为,非遗必须做到活态传承,才能在新时代迸发出新光彩。

郭墨涵展示铁板浮雕作品《吉祥如意蛇》。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新光 摄

在铁板浮雕工作室,记者被桌上摆放的一幅哪吒作品吸引。与传统铁板浮雕作品黑白灰三种颜色不同,这幅哪吒作品颜色鲜艳,有红色、黄色等。“年轻人更喜欢颜色鲜艳一些的作品。”郭墨涵告诉记者,哪吒这幅作品纯手工锻造,用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并采用了丙烯着色的新技法。

2025年春节,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燃爆银幕,让哪吒这一经典IP焕发新生。这对郭墨涵触动很大:铁板浮雕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除了作为艺术品收藏,铁板浮雕作品也要与时俱进,创作一些适合百姓购买的摆件,走进年轻人中。

吉祥如意蛇、熊猫抱金竹、金雀报喜、蝙蝠、鹿头、葫芦等桌摆产品相继问世,都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尤其是熊猫桌摆,深受国外消费者喜爱。在郭墨涵看来,“用铁板浮雕作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高青少年对传统艺术的认知和文化自信。”

经过不断研究和创作,郭墨涵开创了“海博金工”文化品牌,还打造出了金属与大漆相结合的大漆茶器等具有河北文化特色的系列文创产品,真正做到了让非遗走近百姓身边、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中。

“今后,还要进一步探索非遗与文旅融合之路,将河北的文旅元素融进文创产品中,把河北的文化元素、文化符号展现出来,比如赵州桥、长城、大运河、正定古城等。”郭墨涵说。

非遗+助学 精准帮扶贫困生

郭墨涵十分关心学校贫困学生,2019年,在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建设了非遗助学工坊,开启“非遗+助学”项目,接收校内贫困学生,课余时间开展非遗助学活动。

“我们指导学生进行浮雕艺术衍生品设计、文创产品研发制作等工作。”郭墨涵介绍,通过铁板浮雕技艺传承,让贫困学生学会一门手艺,通过制作手工艺品,获得手工制作费,从而解决家庭贫困学生的生活困难。

来自越南、俄罗斯等国的留学生参观、学习铁板浮雕作品。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新光 摄

据了解,非遗助学工坊下设学生非遗金属文创研发团队,设计研发市场需求的文创产品,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非遗助学工坊完成从学生创意收集到实际产品设计生产、销售一系列活动,同时举办创业沙龙,邀请校友前来分享创业经验,与在校社团学生进行创业交流。学生研发出的浮雕艺术衍生品,既有装饰性,又有实用性,市场反响不错,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收入。

郭墨涵还在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组织起“非遗联盟社团”,吸引了来自孟加拉国、蒙古国、缅甸等国的十余名留学生。她每年都带领“非遗联盟社团”学生开展爱心公益捐助活动,向青海玉树10户贫困家庭进行精准帮扶,让偏远山区的儿童感受来自河北的温暖。

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和来自澳大利亚、俄罗斯、孟加拉国、蒙古、缅甸等国的留学生及研学师生,前往郭墨涵铁板浮雕艺术工作室学习参观,体验铁板浮雕制作技艺,感受铁板浮雕的艺术魅力,有几位留学生还成为了铁板浮雕的“洋学徒”。

责任编辑:吴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