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县林头屯乡东芦庄村,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赵亮 摄
5月3日一大早,玉田县林头屯乡东芦庄村,一眼望不到边的农田里,播种机器隆隆作响,十几位农民拿着铁锨拍打着刚刚种植上谷子种的陇地,一片繁忙的播种景象。唐山师范学院谷子研究室的刘正理研究员带领团队,利用“五一”假期走进田间地头,指导着大家用新技术——耐荫型谷子杂交种的科学种植方法进行种植。
刘正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从事谷子科研三十余载,育成8个超早熟谷子新品种。2022年,他研究发明的谷栗等立体套种耐荫型谷子育种技术,得到专家组高度评价。
刘正理在田间工作。赵亮 摄
大学毕业后的最初几年,刘正理先后从事水稻、玉米育种。1993年,刘正理一头扎进谷子研究。30年间,从承德农科所到河北省农科院,再到唐山师范学院,工作单位几经变换,刘正理始终执着专注谷子育种和杂优利用研究,初心不改。2016年,刘正理调入唐山师范学院工作,学校产教城融合发展的理念为他的谷子研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针对京津冀山区土地资源相对紧缺的现状,以及谷子特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刘正理提出一个大胆构想:创建耐荫谷子育种技术体系,培育新品种,建立谷栗立体套种新模式的研究思路。
稳健厚重的基础研究,加上高产优质的育种成果,让刘正理成为荣誉等身,但扎在田地里的他,看上去跟普通农民没什么区别:同样头顶烈日,同样汗珠流淌、湿透衣衫。
刘正理在田间工作。赵亮 摄
当初团队尚未建立起来,经费紧缺,实验室仪器也不怎么齐全。刘正理既当教授又当实验员,既示范讲解又亲力亲为,把课堂教学当成科研训练,把毕业设计和实验室工作结合起来,甚至带上夫人、孩子一起上阵。刘正理的夫人放弃自己的专业和晋升机会,给他当起科研秘书和助手。远在天津农科院工作的女儿,更是经常为既是前辈又是同行的父亲做实验。
刘正理发现,谷子耐荫基因属于数量性状,便确定了一条从资源鉴定、筛选和基因挖掘入手,不断累加、放大谷子耐荫基因的技术路线。同时,针对迁西栗园开展耐红蜘蛛危害相关性状研究和种质创新工作。
刘正理在田间工作。赵亮 摄
经过连续6年不懈努力,满足育种目标要求的唐杂谷56950、唐杂谷51950、唐杂谷12902等耐荫型杂交新品种问世。这项成果,攻克了谷子高产必须光照充足这一世界性难题,颠覆了人们对谷子的传统认知。除了耐荫性突出,这些杂交种还具有叶片单宁含量低、粗蛋白含量高、叶片蜡质层厚特点,适宜与板栗等果树立体套种。而板栗等果树的遮阴、挡风作用,又提高了谷子对旱灾、风灾的适应和抵御能力,实现谷子与果树的互利共生。
从确立目标,到取得成功,6年间,刘正理克服了重重困难。2022年,刘正理率先建立耐荫谷子育种技术体系,一举跨上国际先进水平。这一年,随着唐山师范学院产教城融合战略全面实施,被列为主推项目的耐荫型谷子杂交种研究和推广迎来春天。谷栗立体套种技术在迁西核心示范区实现成方连片大面积丰产,取得公认示范效果。
刘正理在田间工作。赵亮 摄
截至目前,唐山师范学院今年已在迁西、玉田示范基地完成播种面积600多亩,播种面积是去年的2倍,为农业发展注入了科技活力。
把自己种在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板栗树下。正是这种深深扎根泥土的坚韧与执着,让刘正理的育种研究不断攀上新的高度,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种子安全不断作出新的贡献。(刘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