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所谓的新“文学”形式层出不穷:当你刚刚弄懂“废话文学”的文体,又马上要研究“emo”的含义;紧接着大家蜂拥玩起“发疯文学”,而之后“阿瑟文学”又开始冒头……(11月17日 中国新闻网)
何谓“废话文学”?废话文学,即自带嘲讽buff,好像说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的言论:“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每呼吸一分钟,就过去了60秒”“但凡你这话有点道理,也不至于一点道理没有”“每次我不知道该说什么的时候就不知道该说什么”……还有人举出作家余华回答外国记者的提问“法国作家和中国作家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所说“最大的区别就是法国作家用法语写作,中国作家用中文写作”,可说也是废话文学。更有人举出朱自清的“得有点废话,我们才活得有意思”,来支持废话文学……
何谓“emo”文学?emo原为一种摇滚曲风,意为Emotional Hardcore(情绪硬核),而在互联网语境下,成为“有情绪”的代名词,“emo”是一(e)个人,默默(momo)地哭的意思,由此衍生出“emo文学”,即一个人在默默哭的情况下写出的文字,透露着伤感、心碎、无奈和遗憾。一段忧伤颓丧的文字或者诉说一种糟心状况,然后配上一句“我emo了”,便可轻松达成emo文学。这样的低门槛也让万物皆可emo,加班、赶论文、奶茶选择困难、抢不到演出门票,甚至没有收到霍格沃茨的录取通知书,都可成为emo的创作来源。
现在网络上最流行“发疯文学”。据说,发疯文学的起源是有人在豆瓣小组发了一段以“我不发疯我说什么”起头的文字,充沛的情感,无序的逻辑,十足的爆发力和感染力,成为发疯文学的标志。当你需要用文字达成某种目的时,给对方一大段类似琼瑶剧一样的,令人发疯抓狂的文字句式,让对方感受到你此刻强烈的情绪。比如,影视剧中,马景涛所扮演的“咆哮帝”、惊慌失措的可云、失明后的紫薇……这些琼瑶剧中人物的歇斯底里的表现时刻,就是发疯文学的最佳代表。
近日,开始流行“阿瑟文学”。阿瑟文学源起于2017年一档综艺节目《熟悉的味道》中,陈凯歌、陈红、陈飞宇一家三口的聚餐。节目中,陈凯歌称呼儿子的英文名Arthur,说“阿瑟,请坐”。聚餐中谈到食物“一点儿肉末也不算什么,但当它们组合在一起的时候,你可以看出它们是风味绝佳的美食”,“就像我们小时候那个爆米花,那么小小的一粒玉米,它是小小的能爆出这么大一朵花来,我觉得它是有巨大能量的”。一顿普通的家常便饭加入了文艺和哲理的思考,这样的一本正经让网友感受到了一种魔性抓马的气氛。有文化评论者将这种“阿瑟文学”总结为——芝麻绿豆的小事也要用宏大叙事的方式来表达……
从网上的“废话文学”到“emo”文学,再到“发疯文学”的流行,而至“阿瑟文学”的火爆,其速起速朽变幻之快,真的是印证了网友所说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网上不断涌现出各类“文学流派”和“x学”研习小组,三天一个新流派,五天一个新世代……而这些吐槽式的、造梗式的、娱乐狂欢式的、搞笑式的、段子式的、口头禅式的,跟风模仿式的,文字游戏式的、书写形式碎片化的“文学”,究竟有多少文学的意义、文化阅读的意义?我们网友读者恐怕不言自明。
这也似乎佐证了文学在这个文化消费时代的境遇,文学已经越来越趋向于娱乐化、功利化、工具化、消费化,文学的价值和意义越发遭到淡化、解构、消泯;人们热衷追逐着浮华的文学的时尚潮流、流行趣味,炒作、制造着一个个所谓文学的热点,我们的文学感觉变得越来越粗鄙,我们的文学口味逐渐滑向肤浅、平庸……
现代的网络社会极尽五光十色,穷尽影像声音之所能,而文学则退居末位。我们需要发问的是,今天,在流连于短小视频刷屏之余,在“废话文学”、“发疯文学”、“emo”文学、“阿瑟文学”娱乐狂欢之余,我们还能不能静下心来读几本“纯文学”的厚书,我们是不是已经那么轻易地拿刀把读纯文学作品的能力给废了?
来源: 东方网
作者:许民彤
责任编辑:孙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