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发展,再向广深行②丨家门口来了北京专家 医疗协同大不同


年仅20岁的燕郊小伙儿李仲恺对一个月前的那个深夜记忆犹新。当天晚上,醉酒后的他不省人事,醒来便躺在了河北燕达医院的病床上。

“到急诊时,他消化道出血量非常大,血压开始下降,心率很快,已经进入了休克状态。经初步诊断,考虑是食道静脉曲张引起的出血。”北京朝阳医院专家、河北燕达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吴东方告诉记者,他们及时给患者做了内镜下治疗,从而挽救了他的生命。这样的手术虽然不大,但在7年前的燕达医院做起来却是棘手的。


吴东方在和青年医生交流。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信贺宁 摄

燕达医院地处河北廊坊三河市燕郊镇,与北京通州区只隔着一条潮白河,医院软硬件条件一流,北京大医院有的设备,这里都有,但现实的窘境却是连生存都成问题。

7年前的燕达医院可用“门可罗雀”来形容:大厅空空荡荡,就诊患者很少。医院规划床位3000张,实际只开放1000张,住院患者只有300人,床位闲置率高达70%。

与北京大医院形成强烈反差的背后,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燕达医院的医护人员技术水平与北京大医院差距很大,很难取得患者的信任;另一方面虽然燕郊拥有数十万北京上班族,但他们的北京医保却无法在当地医院使用。


河北燕达医院外景。

这一切在2014年开始悄然改变。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燕达医院成为京津冀医疗合作的一个试点单位。先后与北京朝阳医院、天坛医院、首都儿研所、北京中医医院等多家北京优质医疗机构合作,步入了发展快车道。


吴东方在给患者文女士看病。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信贺宁 摄

采访中,记者遇到了64岁的患者文女士,她对燕达医院的变化有着切身感受。

“之前我眼睛发炎疼痛,一点光都见不得,就想立即看病。现在身边就有这么好的医院,再也不用着急跑北京了。”文女士用的是北京医保,以前在燕达医院看病不能报销,因此她每次都要舟车劳顿跑北京,多次耽误了病情。

2017年1月,燕达医院正式开通北京医保定点持卡结算,成为京津冀地区首家试点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医院。这一协同上的新突破,极大方便了生活在燕郊、工作在北京的30多万人。


河北燕达医院内景。

“以前,当地人看病的习惯是小病去诊所,大病直接奔北京。”燕达医院常务院长吴亦鸣告诉记者,2018年12月,燕达医院成为河北省首家获批的民营三甲综合医院,有效填补了拥有百万人口的京东地区尚无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空白,提升了京东地区医疗资源配置的整体水平。

如今,有了多家北京医疗机构的帮助,燕达医院原来无法开展的脑部、消化、心脏等大型手术,逐渐都能做了,不少复杂手术在燕郊、廊坊乃至河北省都开创了先河。

短短几年,燕达医院整体业务量显著提升。年门急诊量较2014年合作初期增长6倍,出院量增长近7倍,手术量增长达391%,16万本地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北京朝阳医院专家的诊疗服务。与此同时,通州、顺义、平谷等地一些北京患者,也开始跨过潮白河来燕达医院看病。

“接下来,我们将把重点学科与北京优质医疗资源进行深度连结,寻找差异化发展路径。尤其在服务群体的细分上,进一步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吴亦鸣说。


河北燕达医院坐落在廊坊三河市燕郊镇,与北京通州区一河之隔。

实际上,在创新体制机制,扎实推进三地医疗协同发展的道路上,燕达医院的成功并非个例。

此前,张家口市与北京市卫生健康委、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分别签署框架协议,成为全省率先与北京签署医疗卫生协同发展框架协议的地区;北京市支持雄安新区“交钥匙”新建医院将于2021年年底实现外立面亮相,建成后将成为雄安新区首家三甲综合医院;今年6月25日,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干细胞移植科在保定市正式开诊……京津冀医疗协同在更广角度、更深层面的持续推进,让越来越多老百姓成为直接受益者。

据统计,截至今年10月底,京津冀医学临床检验结果互认机构由2016年的132家增加到485家(北京262家、天津67家、河北156家),互认项目由27项增加到43项,医疗机构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共享结果机构达到239家(北京59家、天津50家、河北130家),有力提升了三地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聚焦公共服务领域的共建共享进程正不断加快。


责任编辑:张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