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发展,再向广深行①丨“类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的 河北实践


长城网记者 信贺宁 张晨光

关乎未来发展的选择,小到一个人、大到一座城,总需一番深思熟虑。

张曈和他的家乡——石家庄市鹿泉区步调一致,都选择了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之中:2020年9月22日,中关村·鹿泉协同发展中心正式开园;今年4月份,34岁的张曈从天津市回到鹿泉区,带着公司总部的资源进入该中心起步创业。

“争取本月底走完注册流程,公司就正式成立了。”10月13日,记者在中关村·鹿泉协同发展中心见到张曈的时候,他正忙着筹备相关流程材料。


张曈正在接受记者采访。长城网记者 张晨光 摄

作为天津迅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射频部负责人,在天津打拼的几年间,张曈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变化。随着中关村·鹿泉协同发展中心的落成,他主动向公司申请在鹿泉成立子公司,整合公司总部资源与鹿泉产业发展优势,将射频技术研发和产品制造版块放在鹿泉。

“在家门口享受来自中关村的创新创业资源,真是太好了!”张曈的兴奋心情溢于言表。


张曈带领团队开展射频技术研发。长城网记者 张晨光 摄


中关村·鹿泉协同发展中心目前已引入企业14家。长城网记者 张晨光 摄

中关村是我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鹿泉协同发展中心的建设,是鹿泉区政府与中关村深化合作、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该中心依托鹿泉区优良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旨在通过市场化手段,整合导入中关村优质创新创业资源,打造集创新创业服务、研发孵化、人才交流、科研办公、科技金融、商务配套等功能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构建“类中关村”创新生态环境。目前已引入企业14家,创新力量持续汇聚。

顾名思义,“类中关村”可以理解为一种“带土移植”的创新生态系统,即不是简单地把北京企业搬出来,而是着力培育本地“金种子”企业。

这样的创新生态系统,能给成长中的企业带来什么?那就是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强的内生动力。


保定市玄云涡喷动力设备研发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微小型涡喷发动机具有体积小、推重比高、加速快、油耗低等特点,各项性能均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长城网记者 信贺宁 摄

日前,第十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河北赛区)暨第九届河北省创新创业大赛获奖名单公布,保定市玄云涡喷动力设备研发有限公司凭借“八十公斤级涡喷发动机的研发及其产业化”这一项目,获成长组一等奖。这意味着,该公司在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的帮扶下,已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中心想我们所想,出租式厂房、政策指导等各项服务样样齐全。在这里,我们可以专心搞好自己的研发、生产和经营。”玄云动力负责人王冬说,依托中心提供的平台和服务,该公司通过不断探索、坚持创新,目前已取得发明专利23项。


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于2015年4月成立,是中关村在京外设立的首个创新中心。长城网记者 信贺宁 摄

据了解,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于2015年4月在保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是河北最早起步打造的“类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也是中关村在京外设立的首个创新中心。该中心以科技产业孵化转化机制为先导,引进京津高科技企业和科研团队入驻,重点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三大产业集群。目前已吸引包括中国信通院、中创燕园、玄云动力等近400家知名企业和机构注册办公。


由保定中创燕园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这一片氮化铝陶瓷基板,如手掌般大小,却能为一盏400瓦的LED灯提供散热。长城网记者 信贺宁 摄

未来,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在夯实构建京保两地科技成果双向融合高地、产业协同对接高地、创新资源协同高地的同时,将着力建设中关村数字经济产业园,重点聚焦细分领域,打造以数字经济为主导,科技服务业为支撑,具有产业竞争力和创新影响力的“1+1”创新产业体系。

相对起步较早、发展较成熟的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中关村·鹿泉协同发展中心起步即冲刺。

中关村·鹿泉协同发展中心经理钟航林介绍,去年以来,该中心致力于集聚数字安全与应急产业的龙头企业、头部企业,通过中心的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各类加速赋能服务。


王立东正在工作。长城网记者 张晨光 摄

“ 把资金‘活水’引向具有发展潜力的市场主体,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发展。”北京中关村科技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工程担保事业部河北办事处经理王立东介绍,中关村·鹿泉协同发展中心落成后,办事处随即迁移至此,为正在成长中的中小微企业带来较为完善的融资担保体系。截至目前,该办事处年均担保规模达5亿元左右,已与1000余家河北企业建立了合作联系,未来还将进一步拓展业务范围,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面向未来,“类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的河北实践值得更多期待!


责任编辑:信贺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