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老漂族”困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10月14日是重阳节,也是我国第9个法定“老年节”。尊老爱老,是永不过时的话题。近年来,有这么一拨老人,他们往返于城市和农村之间,为照顾孩子的孩子,而选择背井离乡、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被称为“老漂族”。记者调查发现,这些“老漂族”过得并不顺利,也并不是那么开心。

12.jpg?x-oss-process=style/w10

资料图

比如,报道中提到,有的老人一天当中的任务,是接送孩子上学、做饭、做家务,并不是单纯的“带孩子”那么简单,也并不如想象中那么轻松。一位接受采访的奶奶就表示,自己手机闹钟上,定了3个时间:早上5点、中午11点和下午4点半。这是提醒自己做饭的时间,“我吃得早点晚点都无所谓,主要是因为孙子要上学,一切都得按照他的时间来”。这些“老漂族”,也不得不学着适应城市的快节奏。

从年轻人自嘲“北漂”“沪漂”“深漂”,再到老年人被冠以“老漂族”,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当越来越多的农村和乡镇年轻人来到城市工作,这个庞大的迁徙过程往往是有带动效应的。在没有生育孩子时,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还能和在老家的父母各自独立生活,可一旦有了孩子,又限于如今的年轻人往往工作比较忙碌,缺乏照顾孩子的时间和精力,这个时候,就不得不向老家的父母“借力”。于是,很多原本留守在农村和乡镇的老年人,也就被迫成了“老漂族”。

事实上,即使不去城里帮子女带孩子,很多老人也依然面临着另一个问题:留守和空巢。这是很多老年人面临的一个双向困境:一方面,随着农村常驻人口的急剧减少,子女远离,他们的生活本就孤独,自身遇到什么事情也难以得到帮扶,出于亲情的需要,也渴望和子女生活在一起。但另一方面,进了城以后,又面临语言不通、生活习性和节奏不同等种种问题。

之所以造就这个局面,其实不仅仅是一个城镇化的问题,还是一个关系到育儿、工作、养老、户籍政策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性社会问题。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按说养育照顾子女本身是父母的责任,为什么现在却出现了大量需要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代劳的情况?这其实和职场流行的996、大小周等加班文化现象也是一环套一环的。如果一些年轻父母坚持独自养育子女,就势必要在工作和收入上做出牺牲。换句话说,“老漂族”的出现,是各种客观原因造成的,是难以避免的。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尽可能为其提供更好的融入环境。

比如在户籍管理方面,进一步推进居住证登记制度,放宽或简化直系血亲的入户政策,保障投奔子女老年人的福利和权益。社区可以定期组织一些老年人的文体娱乐活动,丰富“老漂族”的精神生活,增强他们的归属感。相关部门也可以进一步简化和完善老人异地医保报销问题,使“老漂族”能够享受所在城市的医疗服务。总之,在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之外,还需要有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回首过往,若干年前,我们还在感叹时代的发展,残酷地剥离了四世同堂式的传统家庭模式,一两代人组成的小家庭愈发流行,使得亲情被分散,弱化了隔代亲人之间的情感。如今,我们又在见证“三世同堂”“城乡组合”的各种尴尬和烦恼。只能说,时代的塑造是难以抗拒的力量。我们在学会接受和适应的同时,只能通过更多的、更完善的配套来融合这种关系,逐渐消除“老漂族”的漂泊感。

(来源:正观新闻)


责任编辑:刘赛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