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家了,朋友还在高速上排队充电。”国庆假期,不少新能源车车主自驾出行,可充电难却加剧了“行路难”。据报道,一位从深圳回湖南的车主在沿途一服务区,充电加排队竟花了五个多小时。
“里程焦虑”一直是新能源车的软肋。平日城市里通勤,车主们或是就近找充电车位,或是想方设法安私家桩,问题虽然存在但好歹都能解决,可一旦跑起了长途,痛点就相当突出了。总体来看,目前高速公路服务区还未达到充电服务全覆盖,很多车主能省则省,心惊胆战一路才能坚持到“供给点”。然而,多数服务区也都是4根电桩的“标配”,遇到节假日交通高峰期必定是充电大排队,“怕被插队连厕所都不敢去”。好不容易排到了自己,万一设备出现了故障,等待维修更是遥遥无期。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车行业发展迅速,充电桩也在逐年加大布局。2020年,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正式被纳入国家七大新基建,各地都在积极消除充电盲区。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共类充电桩98.5万台,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210.5万台。但与快速增长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相比,充电设备的数量还存在差距,分布不均匀、利用率不足等矛盾仍然突出。再加上重建轻管、企业缺乏互通等问题,不仅导致了一出出“人在囧途”,也让相关市场主体对投身新能源行业颇有顾虑。
发展新能源车是大势所趋,充电设施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基础保障和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着行业发展的前景与未来。整体来看,当务之急还是要进一步推动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升级。特别是在城市之外的高速公路服务站、开发区等区域,从前看来“够用”的地方,还需要根据不断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加量增质。当然,政府布局之外还要靠整个社会的力量。事实上,很多充电桩企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充电服务费,可充电桩的建设、安全维护、运营等都需成本,这就导致这一产业的回报周期较长。各地也应给予切实政策支持,鼓励车企在重点区域加大投放、统一标准,增设管理人员。
发展需要过程,完善需要时间。期待基础设施建设跟得上技术发展,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让新能源汽车发展“爬坡跃坎”,畅快出行。
(来源: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刘赛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