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云长镜头丨一湾清流,润泽美丽河北

燕赵大地上河流众多,

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386条。

千百年来她们穿越山川大地,

滋润城市村庄,

很多河流被我们亲切地称为“母亲河”。

从滹沱河到京杭大运河,

从滦河流域到海河流域,

每一条河流都写满故事,

每一条河流都润泽着河北大地。生态补水,让滹沱河水“活”起来  

6月17日,

滹沱河补水水头抵达南运河周官屯闸,

实现全线贯通。

清澈的河水以每秒20立方米的流量,

每天向滹沱河补水约173万立方米。



这是自2018年以来,

滹沱河生态补水的第四个年头,

累计补水14.3亿立方米,

与补水前相比,

滹沱河沿线两侧10公里范围内,

地下水位回升0.54米,

生态回补效果非常明显。

治理修复,让滹沱河岸“靓”起来 

初秋时节,

石家庄滹沱河畔草青水美、景色如画。

两岸的绿地公园在暖阳下显得分外美丽。

而20年前,

滹沱河一度荒沙裸露、

垃圾堆积、污水横流,

从此路过的周边百姓纷纷捂住口鼻,快速远离。2007年,滹沱河石家庄城区段16公里综合整治工程率先启动。

2017年,石家庄市对境内滹沱河全域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2021年,滹沱河生态修复主体工程全线完工。

河道内垃圾被清走,

采砂留下的大坑被填平,

荒芜的两岸被绿色装点,

干涸的河床得到了河水滋润……

经过多年的努力,

如今的滹沱河已蝶变成为

水清岸绿、花海成片、鱼翔浅底、鸟栖水面的美丽之河。游人如织,让滹沱河边“热”起来

一花一世界,一水一滹沱。

如今在石家庄,

109公里长的滹沱河沿线已经初具景观,

百米生态景观绿化带效果显现,

农田、花海、道路相互呼应,

乡野田园、大地景观风貌逐渐形成,

滹沱河也变成了游人如织的“网红打卡地”。

虽然可可托海不是海,

但人们愿意把滹沱河叫做可可托海石家庄分海。   2020年国庆长假期间,

平均每天有近10万人次来滹沱河打卡,

这个数字,可以媲美全国很多知名景区。

因水而兴旺,因水而灵动,因水而美丽。

未来的滹沱河美景将更加令人神往,

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也将进一步提升。


落实河长制,守护碧波绿水 

作为戴河河段的村级河长,

高俊平每天都要在1.8公里的河段上巡查,

一旦发现有垃圾、污水入河,

就及时处理上报。

曾经,高俊平带领村民搞养殖,共同致富。

经济效益上去了,

周边的水环境却不断恶化,

臭气熏天、河道变窄。

河长制实施后,

戴河沿岸成了禁养区。

作为河长的高俊平带头拆了自家猪舍,

并动员村民将全村4万多平方米的养殖圈舍全部拆除,

消除了养殖废水对戴河的污染。

如今,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戴河河段,

河道内水清见底、荷花婷婷,

亭台、楼阁、长廊分布在沿河两岸。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河北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全面落实河长制,

全省共确定了省市县乡村5级河湖长4.8万余名,

巡河巡湖500余万次,

解决问题4万多个。

“一河一策”,综合施治现生机 

河流问题,

往往表现在水中,

根子在岸上。

邯郸市复兴区是典型的工业区,

钢铁上游企业较多,

昔日的复兴区“脏、乱、差”问题严重。

2017年以来,

在沁河拆违整治和“清四乱”百日攻坚战中,

各区级河长和乡级河长分片包段,

十个工作组每天颁发“红黄旗”,

真正做到“红红脸、出出汗”。

复兴区利用100天时间累计拆除散乱污企业1100余家,

拆除河库周边各类违建270余处,

实现了全域违建清零。

河北省在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同时,多方协调“会诊”,

制定“一河一策”整治方案,

逐河明确治理目标、工作措施、时限要求,

因河施策、靶向治理,

引领各地推进河流综合治理。

科技治水,搭建起智能护河一张网

巡河发现问题时

打开“河长云”手机APP

在河北省河长制信息管理平台,

及时把问题反映给河湖管理员,

河湖管理员会在10分钟之内把问题处理好,

同时通过管理平台回复问题解决的情况。

“互联网+河湖长制”

是河北省河长制信息管理平台

采用“省级一级开发,

省、市、县、乡、村五级应用”

模式开发建设,

全省4.8万余名河湖长全部注册使用。

平台可实时记录河湖长巡查情况、

支持河湖长在线交办督办问题

并跟踪处理情况。

“互联网+河长制”平台不仅编成了治水的网,

更像一只无形的手,

时刻推动着每一条河流的治水工作。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

跨度最大、里程最长、

使用时间最久的人工运河,

是地球上对自然地理面貌改变最大的人类工程,

堪称“活着的文化遗产走廊”。

大运河河北段,

总长530多公里,

流经廊坊、沧州、衡水、邢台、邯郸5市,

约占中国大运河全长的六分之一。

大运河畔成“氧吧”

每天早上6时,

史兰华都雷打不动地和姐妹们

去附近的“氧生园”去“吸氧”。

史兰华是东光县南霞口镇南霞口村村民,

她口中的“氧生园”是位于东光大运河畔的大运河森林公园。

昔日的这片地土质沙化、贫瘠,

加之灌溉困难,庄稼只能“望天收”。

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推动,东光县依托北起南霞口、南至连镇的10万亩森林长廊,

打造大运河森林公园。

U型木栈道,曲径通幽;

婚纱摄影基地,花海绿树掩映;

观鸟平台,群鸟翔集。

作为大运河流经里程最长的城市,

沧州市加强大运河沿线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

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提高沿岸造林绿化水平,

如今,在大运河畔,

一个个自然、富氧的景点连成一道生态景观带。

大运河文化遗产“活起来”

4月13日

河北省政府新闻办

召开“河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体系”新闻发布会

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功能定位进行了阐释。

积极谋划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努力抓好遗产保护传承,

推动河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全面实施。



目前已对32处水工遗产点段和

42处相关历史文化遗产分级分类建立文化遗产名录,

并进行数字化信息采集,

纳入河北省文物数字化信息平台

动态管理和监测。

完成非遗全面普查,

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

非遗名录和档案,

建成吴桥杂技大世界、孟村八极拳、

沧县狮舞等132个非遗传习所,

开展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

培养了王习三、王保合等63位

运河沿线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在统筹保护传承利用中,

让大运河文化遗产“活起来”。

河清水净,是百姓的福利,

也见证着河北省打好碧水保卫战的不懈努力。

今年1至6月,

河北省25个国控省界入境断面,

达到或优于Ⅲ类(优良)的断面有13个,

占总数的52.0%;

32个国控省界出境断面中,

达到或优于Ⅲ类(优良)的断面有17个,

占总数的53.1%。

河流奔腾不息,建设美丽河北的奋斗不止,

一个水质越来越清,

生态越来越美的河北正渐行渐近。

(综合自:新华社、长城网、河北日报等,图片及视频来源于新华社、长城网、人民视觉、视觉中国等)


       

责任编辑:张登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