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河北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连续4年滚动实施20项民生工程,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着力办好10件民生实事,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增福祉。
即日起,长城新媒体策划推出《“10+20”民生进行时》系列融媒报道,聚焦河北省10件民生实事和20项民生工程,从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实事入手,选取典型事例,讲述民生故事,从百姓获得感看民生暖色。
长城网记者 路娟 王棋
9月10日下午,在邯郸市肥乡区前屯村互助幸福院活动室里,十多位老人坐在一起看电视,时不时还有传出阵阵笑声。
这间40平方米的活动室里,不仅有电视、空调,还摆放着几排座椅和一张自动麻将桌。
见到记者,前屯村村民张月生打开了话匣子。“我在这里住了11年,在这住着比在家都好,人多热闹,还能互相照顾。”张月生今年76岁,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在他40多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了。张月生告诉记者,这些年自己既当爹又当妈,把孩子们拉扯大,又给他们成了家。
前些年,儿子外出打工,就剩张月生一个人在家,“空巢”的日子里,身边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他自己都觉得生活乏味。“以前在农村有个旧思想,谁家老人要是住养老院了,就是子女不孝顺。我也怕别人这么说,所以一开始我没住。”张月生说。
邯郸市肥乡区前屯村互助幸福院。长城网记者 王棋 摄
为了让老人有个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2008年邯郸市肥乡区结合农村实际,尊重传统习惯,探索新型农村养老工作模式,当年8月在前屯村创建了全国第一家互助幸福院。
按照村里规定,只要是本村60岁以上,单身,生活基本自理的老人,就可以住进互助幸福院。除了被褥自带、吃喝自理,其余的住宿费、水、电、暖等费用全免。
“我看别人在这住得挺好,也就有了搬进来的想法。后来,我给孩子们说,先搬进来住段时间,不行再回去。一试住,心情也好,还有事干,挺好!”张月生说。
张月生(右)和朋友一边锻炼身体一边聊家常。长城网记者 王棋 摄
前屯村互助幸福院院长蔡清洋说,现在有32位老人住在这里,互助幸福院就像一个临时的“家”,可要把这个“家”经营好,还得立些规矩。作为村里多年的老支书,蔡清洋的话,老人们还是能听得进去。“每个老人安排一件事,有人负责开电源、有人提醒给蒸箱加水,浴室的钥匙也有专人负责,半年一轮换。”就这样,住在这里的老人们自己当管理员、厨师、清洁工,大家过上了“集体建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助服务”的低成本农村互助养老生活。
采访中记者看到,在前屯村互助幸福院院内,有健身器材、盆栽花草,院南边有自留的半亩小菜园。“小菜园都给老人分了,我们自由结组,我和其他三个老太太分了2分地,平时种些菜,就够吃了。”张月生说,每天锻炼身体、打扫卫生、种菜,这样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在幸福互助院生活,老人两人一间卧室,方便彼此有个照应。“屋里有人陪伴,一旦有个头疼闹热的,也有人帮忙拿个药啥的,就得互帮互助。俺们在这儿住得好着呢,屋里干干净净,夏天不热,冬天不冷,有时过年也都在这里过。”张月生告诉记者,老人越活越“小”,有时候也难免闹个性子,他主动承担起调解工作,有他这个调解员在,老人们的矛盾过不了夜。“都没啥大事儿,看见了或者听见了,我就在中间说和说和,一会儿大家就又高兴了。”
幸福院的老人们开心地玩着麻将。长城网记者 王棋 摄
老人开心,子女放心,政府省心。为了保证互助幸福院的正常运营,邯郸市肥乡区政府每年拿出200万元专项资金,按照每个老人每年500元的标准,用于幸福院的公共开支。此外,肥乡区民政局还定期邀请区消防、住建、电力等相关部门到幸福互助院进行检查,确保老人居住安全。
“在肥乡区入住人数较多的幸福互助院有121家。我们每年还会有计划地对10家幸福互助院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提升,满足更多农村老年人的需求。”邯郸市肥乡区民政局四级主任科员杨振红说,要把互助幸福院打造成老人住得起、村里办得起、政府支持得起的家门口的养老院。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河北省城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由43.3%提高到100%,养老服务设施覆盖83.3%的城镇社区,农村互助幸福院服务覆盖率由60%提高到70%以上。“十四五”期间,河北省推进城乡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每个市遴选1—2县(市、区),在县、乡(镇)、村(社区)分别建成至少1个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综合服务养老机构(中心)、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
人间重晚晴,最美夕阳红。幸福互助院,让老人们搭伴互助养老,托起稳稳的幸福。
责任编辑:韩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