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留下的不是悲情和眼泪,而是自强不息的最佳注脚

图源新华社微博

9月5日,东京残奥会闭幕。在此期间,各国运动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竞技体育的力与美,为自强不息写下了最生动的注脚。

有人说,如果奥运会选出的是人类最巅峰的身体,那么残奥会选出的就是人类最不屈的灵魂。由于肢体上的缺陷,残疾人运动员取得的每一次突破,都更为艰难,这背后写满了与命运抗争的故事。

有网友说,不是不想看残奥会,而是不敢看,怕自己泪点太低。却也如此,从某种层面来说,残疾人运动员是不幸的,他们并未得到命运的眷顾。但残奥会并不是展示悲情的舞台,我们因他们的经历而感动的同时,更应感佩于他们与困境斗争、向命运宣战的精神和勇气。

在残奥会的赛场上,我们看见了不屈与坚强。无臂游泳、单腿跳高、用嘴打球……他们在赛场上留下的感人瞬间,必将被世人永久铭记和称赞。

在9月1日举行的东京残奥会男子50米自由泳S5级决赛中,我国选手郑涛夺冠并打破残奥会记录。这是他在本届残奥会上获得的第4块金牌,而在2012年伦敦残奥会和2016年里约残奥会上,郑涛也均有金牌入账。他在比赛中咬着毛巾出发的图片刷爆网络,感动了无数网友,被人们称为“无臂飞鱼”。

郑涛1990年出生于云南滇池边一户普通农民家庭,因为小时候的一次意外,他失去双臂,曾经“望子成龙”的父母也只希望“他长点本事好好活下去”。但郑涛没有放弃自己,加入游泳队后,别人训练5个小时,他就练8、9个小时。

右脚夹球,将球向上高高抛起,然后用嘴咬着球拍用力回击……东京残奥会乒乓球赛场上,48岁的埃及运动员易卜拉欣·哈麦德独特的击球方式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10岁那年,哈麦德遭遇意外事故失去双臂。15岁那年,他因为朋友的揶揄开始练习乒乓球。起初,哈麦德经常牙龈出血、脖子拉伤。尽管如此,他仍旧没有放弃,乒乓球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打乒乓球时,我可以忘掉一切,我觉得自己在和球对话。”他说。

在残奥会赛场上,我们还看见了信任与真诚。8月28日,在东京残奥会田径女子400米T11级决赛中,我国盲人运动员刘翠青夺得了冠军。这块金牌,刘翠青的领跑员徐冬林也居功至伟。他是刘翠青的“眼睛”,他们通过一条10厘米的引跑绳沟通,互相信任让他们彼此成就。

刘翠青和徐冬林从2013年开始搭档,刚开始时,碰撞是常有的事,他们需要克服的最大困难,就是信任。为了培养默契,徐冬林每天带着刘翠青在操场上跑几十圈。以前,俩人在训练中还需要言语交流,但现在,这种默契已经成为一种肌肉记忆。

徐冬林说,他的使命就是充当刘翠青的眼睛,让她克服恐惧,勇敢地奔跑。在徐冬林的陪伴下,刘翠青在田径的道路上跑出了自己的一片天空,拿下过世锦赛冠军,获得了残奥会金牌。“如果有朝一日能够重见光明,我特别想看清楚冬哥的模样。”刘翠青说。

但如果没有刘翠青,徐冬林可能这辈子都难以站上奥运赛场。“我帮她实现了梦想,她也帮我实现了梦想。”徐冬林说,“我真的很感谢她。”

东京残奥会已经闭幕,但各国运动员在其间展示出来的不向厄运低头的坚毅和永不放弃的信念,配得上所有的尊敬和赞赏。残奥会上的每一个感人瞬间,都是对生命之热烈最好的诠释。(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聂一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