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从“新”出发 | 擘画乡村振兴“新图景”


长城网记者 赵晓慧 李代姣 信贺宁 王守一

初夏的河北省灵寿县,绿树成荫,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一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在这里徐徐铺陈开来。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在郁郁葱葱的万亩桃园、在现代化的设施蔬果大棚、在热火朝天的微工厂,每一幅辛勤劳动的画面里都能让人感受到蓬勃的希望。

近日,记者深入灵寿县慈峪镇正峪村、南寨乡马家庄村、岔头镇大夫庄村,实地走访扶贫微工厂、农业种植园、普通农户,带您倾听老乡们用汗水换来美好生活的动人故事,了解当地政府统筹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筑牢防贫“保护墙”的积极探索与实践。


微工厂生产的各种核桃产品。长城网记者 王守一 摄

第一站:灵寿县正峪村扶贫微工厂

在距灵寿县城30公里的正峪村,一座扶贫微工厂坐落在起伏的丘陵之中。

65岁的村民付贵云和老伴赵来福每天步行十分钟到这里务工,付贵云分拣核桃,赵来福做些零活,每月有5000元收入。

“过去都是孩子们给钱养老,现在我们老两口吃穿不愁,逢年过节还能给儿孙们包个大红包,这都是多亏了政府的照顾。”从年收入不足1万元,到年收入超6万元,说起生活的变化,付贵云的脸上笑开了花。

正峪村盛产核桃,这里的核桃品质优,口感好。以往,采购商来村子里收购核桃,每斤价格0.7-0.8元。价格上不去,收入就低,村民忙碌一整年种植的核桃,平均仅能给每户带来3000多元的收入。

2017年,村里建成了扶贫微工厂,对核桃进行深加工,生产琥珀桃仁、枣夹核桃、核桃油等产品。

起初,缺资金,少销路,当地有关部门积极联系金融机构,为微工厂提供了三年200万元贴息贷款,同时,对接扶贫832、公益中国等线上销售平台,协调微工厂产品参展当地年货节、旅发大会等。如今,随着知名度的提升,订单也纷至沓来,微工厂里的产品销往京津冀地区和周边省份,有些甚至远销西藏。

“经过深加工,产品附加值明显提高,琥珀桃仁每斤20元,核桃油每升100元,2020年销售额超1000万元。”微工厂负责人——灵寿县隆德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利军告诉记者,如今,运转良好的微工厂按照远高于市场价格的标准收购村民的核桃,同时安排38名村民在微工厂就业,与正峪村、桥塘沿村、西柏山村的5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每户每年分红1130元……越来越多像付贵云一样的村民富了起来。


付贵云(右)正在分拣核桃。长城网记者 王守一 摄

“去年家里新换了平板电视机和电冰箱,今年,我打算再买一台电动车。”一颗颗小小的核桃寄托着付贵云无限的憧憬和希望,也承载着村民们勤劳致富的美好未来。

赵利军说,今年,微工厂计划丰富产品品种,增添市场热销的烤核桃等产品,同时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更新操作设备,提升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扩大生产。“计划多提供15个就业岗位,让咱村民亲手种的核桃为大伙儿带来更美好的生活。”

如今,微工厂像一台马力十足的致富发动机,全力带动周边村民在小康路上加速前行。

据灵寿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苏亮介绍,目前,灵寿县共有各类扶贫企业13家,通过务工、流转土地、收购农业产品以及扶贫产业项目收益分红等形式,共带动全县约5100个贫困户脱贫。下一步,灵寿将进一步完善带贫利益联结机制,将脱贫户融入产业链,不断强化利益联结共享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绿皮的彩虹和黄皮的黄妃(右上)。长城网记者 赵晓慧 制图

第二站:灵寿县鼎恒种植有限公司

风吹麦浪,郁郁葱葱。在位于灵寿县南寨乡马家庄村的鼎恒种植有限公司,36岁的马正剑正和10余名当地农民一起,为即将上市的彩虹西瓜忙碌着。

走进其中一座现代化农业大棚,自动化滴灌系统在为瓜藤提供水源供应的同时,也调节着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

马正剑的祖父、父亲都是当地有名的“田把式”,靠着勤奋和头脑灵活,成为带领当地农民致富的种田能手。到了马正剑这一代,他觉得种田不能只靠出蛮力,还要懂技术、会经营。于是,他一边自学大棚种植技术,一边到全国各地求学取经,逐渐把脑中的“创业蓝图”变成眼前的“振兴实景”。


一到西瓜大棚,马正剑就闲不下来。长城网记者 赵晓慧 摄

“看看这个西瓜,再有不到20天就要上市了,现在正是长势最旺的时候。”马正剑说,不同于普通的大地西瓜,他的西瓜是订单式生产、礼盒式销售,“一盒4个,品种分别为彩虹、玲珑、黄妃和金童,每个西瓜的颜色和口味各不相同,吃过的顾客都记忆深刻。”

正是因为这份特殊的舌尖记忆,让马正剑的西瓜供不应求。一个三斤左右的西瓜,价格能卖到30多元,是普通西瓜的十几倍。不仅富了自己,也让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中受益。

57岁的王云珍是灵寿县南寨乡良同村人,每天骑行15分钟到大棚里“上班”,拔草、扎秧、吊瓜……月均收入2000多元。

“以前都是围着家里的三亩地转,一整年下来赚不到几个钱。”王云珍说,来大棚工作后,腰包鼓起来了,说话干事儿也都更有底气。



说起生活上的新变化,王云珍脸上堆满了笑。长城网记者 赵晓慧 摄

像王云珍一样在鼎恒公司长期务工的农民还有10余位。西瓜上市的时候,最多有近40位附近村民在大棚里忙碌。

“我也是农民,对农业、农村有着天然的感情,自己找到门道了、富起来了,就想传授给乡亲们,带着他们一起增收致富!”马正剑说。

如今,马正剑建起了当地第一家精品农业产品种植基地,根据产品安全标准和质量等级,分无公害产品、质量体系产品、精品蔬菜三个大类,并注册“庄里人家鼎恒农业”商标,实行品牌化销售。目前,公司已成为国家发改委扶贫帮扶采购直供单位,产品销售涵盖北京、石家庄、太原等大中城市,并成为家乐福、永辉等大型商超的高品质瓜果、蔬菜供应商。

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正在成为返乡入乡创业的先锋队,他们已然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有生力量,在带领农民致富、带动家乡发展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梦想。

第三站:灵寿县岔头镇大夫庄村

一场大病,花费20余万元。对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

用安小花的话说:“那日子真没法过了!”

安小花是灵寿县岔头镇大夫庄村的村民,去年,她的丈夫孙金栓罹患脑梗,住院治疗总共花费20余万元。

但现在,安小花一家的日子过得“还行”。“多亏村里给买了保险!新农合报销了13万多元,保险又给报了4万元,算下来我们自己就花了2万多元。”

安小花说的保险,指的是灵寿县精准防贫保险。

为控制贫困增量,探索建立精准防贫长效机制,灵寿县瞄准处于贫困边缘的农村低收入户和人均收入不高不稳的脱贫户两类临贫易贫重点人群,抓住因病、因学、因灾等致贫返贫关键因素,分类设置精准防贫标准和程序,建立近贫预警、骤贫处置、脱贫保稳精准防贫机制,从源头上筑起发生贫困的“截流闸”和“拦水坝”。

该县县政府与保险公司合作,创设精准防贫保险,县财政拿出180万元作为防贫保险金,为全县10%左右的农村人口购买保险,筑牢防贫“保护墙”。两类临贫易贫重点人群因病、因灾、因子女上学等情况可能致贫、返贫时,均可申请防贫救助资金。


安小花在自家院子里拔除杂草。长城网记者 王守一 摄

“我们把材料交给村里的工作人员,不到半个月,4万元就打到了卡上,真要感谢党的好政策!”安小花说。

如今,村里为安小花一家安装了光伏电池板,同时,为安小花提供了卫生清扫的公益岗位,加上低保和儿子务工,每月收入3000余元。完成每天的清扫工作,安小花剩下的时间就在家照顾卧床的老伴。

“日子过得还行,营养也不缺,就盼着老伴能早一天站起来。”一场重病,没能击垮勤劳坚强的一家,对明天,安小花依然坚定地怀揣希望。

苏亮表示,下一步,灵寿县将健全防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依托灵寿县脱贫防贫大数据平台,强化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压实各乡镇和相关部门责任,分层分类帮扶救助,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杜绝致贫返贫。

同时,规范设置管理公益岗位,健全完善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的工作机制,有效增加脱贫群众务工收入。完善和优化政策体系,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向常规性、普惠性和长效性转变,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相互支撑、相互融合、有机衔接、同频共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责任编辑:赵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