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小分队:孙学工 霍文龙 武萌 韩晓寒 张谢雅
抗战时期,在晋冀鲁豫根据地这块英雄的土地上,数十万优秀的中华儿女经历了4万余次浴血奋战,粉碎了日军的野蛮扫荡和蚕食,击退了国民党军队大规模的挑衅和进攻,在这里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
为纪念八路军总部前方司令部、政治部、一二九师及晋冀鲁豫军区的革命烈士,根据中共七大精神,1946年晋冀鲁豫边区参议会决议修建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位于邯郸市市中心,1950年10月21日落成。
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人民英雄纪念墓。长城网记者 孙学工 摄
“园内主要建筑有烈士纪念塔、人民英雄纪念墓、陈列馆、烈士纪念堂、左权将军纪念馆、左权将军墓、四·八烈士阁、晋冀鲁豫人民解放军烈士公墓等。园内纪念建筑雄伟庄严,园区环境恬静幽雅,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同时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信息中心主任王泽敬介绍,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座大型革命纪念建筑,在全国同类纪念建筑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题词最多。抗战时期我党我军牺牲的最高将领左权将军及200多位团级以上烈士长眠于此。现有园藏文物资料2.1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21件,二级文物14件,三级文物38件。
每年有上百万人来到晋冀鲁豫烈士陵园,重温晋冀鲁豫边区军民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历史,缅怀革命英烈为建立新中国浴血奋战的丰功伟绩。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与民族的浩然正气时刻感召着人们,在抵抗外辱追求真理的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强勇敢、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时刻激励着人们。
一盏特殊的煤油灯
在陵园内珍存着一盏特殊的煤油灯,它是左权将军在百团大战中使用过的。
“左权将军借助这煤油灯发出的微弱光亮,先后撰写了《论百团大战的伟大胜利》《百团大战第三阶段的新胜利——从正太破击战到关家垴歼灭战》等价值极高的文章。”在左权烈士纪念馆,讲解员李丽杰饱含深情地说,这看似不显眼的小小煤油灯是一级文物,它是左权将军指挥百团大战生动鲜活的见证,是左权将军全部身心扑在战场上的真实写照,它历经战斗岁月,饱经烽火洗礼,它陪伴着左权将军运筹帷幄,写下了多部经典的军事著作。
左权将军使用过的煤油灯。晋冀鲁豫烈士陵园 供图
左权,是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1934年参加长征,参与指挥强渡大渡河、攻打腊子口等战斗。长征到达陕北后,参与指挥了红军东征和西征。1936年,担任红一军团代理军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协助指挥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粉碎日伪军“扫荡”,发展壮大人民武装力量,取得了百团大战等许多战役、战斗的胜利。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左权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不幸牺牲,年仅37岁。
左权将军雕像。长城网记者 孙学工 摄
左权将军一生军事译著丰富,公开发表四十余篇,牺牲后还有十多万字遗著未发表,这些著作丰富了人民军队的军事理论和毛泽东军事思想,对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周恩来称赞他是一个有理论思想同时又有实践经验的军事家。
这盏小小的煤油灯,虽灯火微醺,确是烽火岁月和革命历史的重要载体和生动见证,它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将激励我们更好的肩负起新一代人的担当,追寻历史,不忘初心。
青砖雕刻的墓碑
“我们看到橱窗里陈列着一块青砖,上面并刻着‘鸿化’二字。在这块青砖上,饱含着袁鸿化夫妻的爱和情……”在烈士纪念堂,讲解员付瑶瑶讲起了其中蕴含的感人故事。
袁鸿化,1926年17岁时加入共青团,1927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秘密组织农民自卫军,领导农民进行分田地、斗地主的土地革命。1931年,党组织派袁鸿化潜入杨虎城骑兵团做兵运工作,为以后杨虎城部接受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起了一定的作用。红军长征时期,他两次翻越雪山,三次过草地,经受了严峻考验。1937 年“七七事变”后,红四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一二九师,开赴抗日前线。袁鸿化任师教导团政治处主任。一二九师挺进太行山区后,袁鸿化任随营学校政委,他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战斗相结合的办校方针,两年多时间,为部队培养了近万名军事政治干部。他还率随营学校学员参加消灭游杂武装的战斗,为创立冀南抗日根据地作出了贡献。
1940 年2 月,袁鸿化到中共北方局党校学习,并担任党校第一大队支部书记。同年6 月党校毕业后,被任命为冀南军区新四旅政治部主任。袁鸿化和他的妻子周雅相识于1940年3月,随着了解的不断加深,他们彼此倾心、互相照顾,并在党校毕业时结婚。
1942年10月,冀南军区决定组织临东战役。当时的周雅临近分娩,很需要照顾。即便如此,袁鸿化还是积极向上级请战。在同日伪军的激战中,袁鸿化和警卫员被冲散,战斗从中午打到了黄昏,袁鸿化也受了伤。但他仍坚持指挥部队边打边向村西南撤退,最后他们被迫撤到了一块棉花地里。敌人很快又压了上来,袁鸿化和肖永智率部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最后两人身中数弹,英勇牺牲。生离竟成死别,周雅再没能等到丈夫归来。
袁鸿化牺牲的消息,周雅是从军区司令员送来的一封亲笔信中得知的,噩耗传来,周雅悲痛万分。虽然临近分娩、行动不便,她还是请求组织上的同意,前去参加袁鸿化的安葬仪式。当她赶到安葬地点时,袁鸿化的棺木已经钉好放进了墓穴里,她多么希望再看一眼丈夫,可是负责安葬的同志并没有同意,因为烈士的遗体已经遭到严重摧残、面目全非,人们不忍心周雅再受打击。
从安葬处回到驻地,她突然想到,一同安葬的有好几位烈士,在这战乱的年代,日后怎样区分哪个墓里埋的是鸿化呢。她决心给袁鸿化做个墓记,以便日后寻找、寄托哀思。随后,她在老乡家里借了一块青砖,先用笔写上“鸿化”二字,然后用小刀一点一点地雕刻。第二天,她再次冒着生命危险,赶到袁鸿化烈士的墓地,将青砖埋了进去。
烈士纪念堂内陈列的刻有“鸿化”两字的青砖。长城网记者 武萌 摄
十年后的1953年,正是这块特殊的墓碑帮助人民政府找到了袁鸿化烈士的遗骸,并移葬于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的苍松翠柏丛中,刻有“鸿化”二字的特殊墓碑也陈列于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烈士纪念堂内。这块青砖见证了抗日战争最残酷时期一对革命伴侣的夫妻情,见证了一位烈士用生命践行革命誓言的壮举。
最后一封家书
“1940年12月2日深夜,在得知这是生命中的最后一个夜晚,金方昌借着淡淡的月光,用铅笔头在一张纸烟盒上给哥哥写下一封信:
我在敌人的牢狱里,刑场上,拷打中,利诱下,始终没有屈服、惧怕。我被捕后,没有丝毫悲伤。我知道我是为了民族的解放、全人类的解放而牺牲。我没有想过我再会活,也绝不会活,我只有想死。不过我在死前的每一分钟都要为无产阶级工作……哥哥永别了!致最后敬礼!你的弟弟写于敌人的木牢。”
在陵园的烈士纪念堂,讲解员郑博宇将记者引导到一个陈列着金方昌“最后一封家书”的展厨前,向我们讲起了家书背后感人的故事。
金方昌,1920年出生于山东聊城。高小毕业后,在哥哥金默生的影向下,加入了爱国学生组织,考入了在运城的民族革命大学。上学期间,金方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深入到同学中宣讲抗日。这一行动引起了国民党特务的怀疑,为了保护他,党组织将其派往晋察冀边区工作,任山西代县城关区区委书记。在这里,金方昌领导群众开展减租减息斗争,并时常乔装进城刺探敌报,借机打击敌人。
1940年11月, 在一次运送公粮的任务中,金方昌的行踪被敌探告密,在200多名步骑兵包围下,金方昌被捕。敌人把他关押到日军特务机关“红部”。为了将代县的抗日武装一网打尽。敌人使尽了浑身解数,软硬兼施,威逼利诱。金方昌坚贞不屈,把 “自首书”撕得粉碎,正气凛然的喊出“怕死就不抗日!怕死就不当共产党!
敌人恼羞成怒,连续几天对他严刑拷打,最后竟惨无人道地挖掉他的一只眼睛,砍掉他的一条胳膊。金方昌虽然身受酷刑,但意志却更加坚强。他用剩下的一只手,蘸着鲜血,在监狱的墙壁上写下了那14个刚劲有力的大字:
“严刑利诱奈我何,颔首流泪非丈夫”
烈士纪念堂内陈列的金方昌的“最后一封家书”。长城网记者 孙学工 摄
1940年12月3日,代县大集,金方昌登上囚车。一路上,他痛骂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鼓励人民起来斗争。他向代县百姓进行了最后一次演说,然后在敌人的刑场上光荣就义,许多人都默默地流下泪来。为永久纪念他,晋察冀边区政府颁布命令,将他生前战斗过的大西庄村改名为方昌村。
2014年,国务院公布了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金方昌的名字出现在第一批名单上,永载史册。
珍藏的题词 历史的见证
“现园藏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题词100余件,其数量之多为全国革命烈士纪念地之最。”讲解员李智自豪地介绍,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从奠基到建设,从落成到发展,始终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特别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怀和重视,并亲笔赋诗题词,有的刻于碑或石上,有的留下了珍贵的墨宝。”
走进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北院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巍然耸立的烈士纪念塔,塔顶光芒四射的红五星,象征着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陵园的题词,在这里得到了集中体现。”李智说。
烈士纪念塔是陵园内最高的纪念性建筑,塔高24米,坐落于直径23米的圆形台基上。塔身正面镌刻有毛泽东主席的题词“英勇牺牲的烈士们千古 无上光荣”。东、北、西三面分别镌刻有周恩来(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刘少奇(永垂不朽)、朱德(你们活在我们的记忆里 我们活在你们的事业中)的题词。
塔身背面底座的石碑上是1946年3月晋冀鲁豫烈士陵园边区参议会第一届第二次大会关于在邯郸建立烈士陵园的决议书。1945年4月至6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与会代表一致通过,在抗日战争结束后,修建一座烈士陵园纪念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塔座旁有两座方形石碑,刻有任弼时、彭德怀、陈毅、林伯渠、董必武、杨立三题词。“这是时任中共七大秘书长任弼时的题词:烈士之血 民族干城。”
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烈士纪念塔。长城网记者 孙学工 摄
这些题词——它是历史的见证:为我们再现了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它时刻提醒着我们那段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和先烈们用鲜血与生命写就的共和国的昨天,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它是精神的源泉:人是要有一种精神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更需要有一股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对革命先烈的缅怀颂扬,体现着对信仰的坚持和理想的追求,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
让红色资源“活”起来
在采访时,陵园的红色文化教育传播中心内传来阵阵掌声,原来这是“初心剧社”正在演出……
为更好地弘扬红色革命文化,继承先烈遗志、弘扬革命精神,充分发挥“褒扬烈士、教育群众”的职能作用,陵园积极创新红色革命文化的传播形式,开始摸索建立“红色大舞台”,后更名为“初心剧社”,“初心剧社”的演出人员全部为陵园宣传讲解人员,通过将烈士事迹编排为观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展现在舞台,目前已有歌剧《太行山上》,情景剧《家国情怀》《铮铮男儿金方昌》,戏曲《交党费》《刘邓大军作战英勇》,群口快板《晋冀鲁豫英烈赞》,舞蹈《英雄赞歌》等多个精彩节目。陵园党委书记杨俊岭说,我们通过创办“初心剧社”、拍摄微电影、短视频等,在创新宣传教育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让红色文化“活起来”,在社会成功营造了崇尚英烈、缅怀英烈的浓厚氛围,对我国烈士陵园的保护、管理、利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社会各界反响热烈、受到广泛赞誉。
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初心剧社”的红色情景剧演出。长城网记者 孙学工 摄
近年来,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始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依托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红色资源优势,夯基础、强内功、抓宣教,使红色资源活起来、英烈事迹立起来、红色精神扬起来。
杨俊岭表示,今后,我们将在“建”字上更加用力,启动新一轮基础设施提质改造工程,提升硬件建设水平。在“管”字上更加用功,加强日常运行中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不断创新服务理念、服务模式,为瞻仰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在“用”字上更加用心,不断创新教育形式,推动陵园红色资源深度利用。在“研”字上更加用劲,利用“一会两中心”平台,深度挖掘红色资源,提升研究成果转化率。用责守护好、用心建设好、用力发展好这座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
策划:邵荃 张保安 吴志荣
文字:孙学工
视频:韩晓寒 张谢雅
出镜:韩晓寒
编辑:张谢雅
海报:武萌 张谢雅
责任编辑:霍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