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小分队: 李希贵 段永亮 崔上 吴浩
一座城以英雄之名命名,一方热土用革命先烈的热血浇灌,英雄精神铸就了不朽丰碑。黄骅,这座用英雄名字命名的城市,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光荣的革命传统。60多年前,在渤海湾边对敌斗争的烽火硝烟中,以黄骅同志为代表的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舍生忘死,前仆后继,英勇奋战,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人间四月天,清明寄哀思。在四月这个缅怀先烈的时节,记者来到位于黄骅市的黄骅烈士纪念展馆,馆内一张张老照片、一封封书信、一件件红色老物件,再现了20世纪40年代燃烧在燕赵大地上的抗战烽火,重现了黄骅同志领导军民奋勇抗日、奋勇杀敌,最后为国捐躯的“红色记忆”。
一套简陋的会议桌椅
在黄骅烈士纪念展馆中,有这样一套极其普通、简陋的桌椅,它是黄骅同志生前的会议桌椅,就是在这套桌椅上,黄骅同志带领冀鲁边军区的军政干部们商议:如何扩张冀鲁边区,如何发展抗日武装,如何改变冀鲁边区的战斗形式……也是在这套桌椅上,黄骅同志带着战士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黄骅同志就牺牲在这套桌椅旁,这也是大赵村惨案的见证,在桌子腿部还可以看到惨案留下的枪眼。”黄骅市烈士陵园讲解员李红杰说。
1943年6月30日,军区司令员黄骅、参谋长卢成道等人在大赵村组织召开冀鲁边军区侦察通讯工作会议。会议进行了整整一天。傍晚7时许,一场蒙蒙细雨笼罩了整个大赵村,主持会议的黄骅派警卫员到附近农户家找几盏煤油灯,会议还将继续下去,突然,门外闪进几个披蓑衣的人。黄骅此时已察觉情况有异,正要掏枪,但已经来不及了。罪恶的枪声响了,黄骅同志倒在血泊中,牺牲时年仅32岁。
土匪出身、后被八路军收编的冀鲁边军区手枪队队长冯冠奎,以汇报工作为名,带人连续骗过布设在村外的岗哨和会场外的警卫,突然闯入会场,连开数枪,将围坐在八仙桌前、毫无防备的黄骅以及军区参谋主任卢成道、军区司令部作战股副股长崔光华等5人杀害,池田、齐耀庭等4人身受重伤,闻讯赶来的3名警卫员也当场中枪牺牲。行凶后,叛徒冯冠奎趁乱逃出大赵村。
事发后,立即引起了上级领导机关的高度重视。时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115师首长罗荣桓、黎玉、肖华在接到黄骅遇难电报的当天,即向党中央和八路军总部做了汇报,并根据中央和总部的指示精神通知边区党委:这不是一般的暗杀事件,要求边区党委和军区加紧缉拿凶手,尽快破案。在天津解放之后,化名罗镇的惨案幕后主谋邢仁甫被执行死刑。
铁皮书箱
在黄骅同志的牺牲地黄骅市羊二庄回族镇大赵村,占地3200平方米的大赵村惨案遗址,依据黄骅烈士牺牲时原景设计陈列。同时,又增建纪念广场、黄骅烈士雕像、革命烈士群雕等建筑。原址南侧矗立着聂荣臻元帅题词的“黄骅烈士纪念碑”。
在大赵村惨案遗址纪念馆内,有一只陈旧的铁皮书箱,它长约60多公分,外面包着一层白色铁皮,一个拉手已经损坏。“这就是黄骅同志生前用过的铁皮书箱,黄骅同志平时爱学习,里面装的是《共产党宣言》《论持久战》等书籍著作,他还带着战士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指着这只铁皮书箱说。老人叫孙津生,今年已80岁高龄,但精神矍铄,声音洪亮,多年来义务讲解黄骅的事迹。
黄骅身世很苦,童年时他的家乡遭遇了一场灾害,父母与大哥相继去世,幸亏善良的大嫂没有放弃他,和他相依为命。黄骅从五六岁起,就开始砍柴、挖野菜、给地主家放牛,什么苦活累活都干过,受尽地主家的欺辱。虽然早已成熟的心灵在默默地忍受这一切,但是他一直在寻找改变人生的机会。
1930年,红军来到黄骅的家乡湖北省阳新县,带领穷人打土豪分田地,农民终于当家做主。19岁的黄骅在宣传员的鼓舞下参加了红军,在红军这个大家庭里,人人平等,当官的与当兵的同吃同住,还能学文化长知识,黄骅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进步的不断追求,让黄骅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他学习非常刻苦,铁皮书箱里面装满了各种书籍,一有空就抓紧学习,文化素质提高很快,无论是报告、总结、讲话都是自己动手写,从不请人代劳。1936年,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他进入红军大学学习。毕业后,他留在红军大学工作,任干部二团政治委员。
在抗日战争时期,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进步,黄骅已经成为一名智勇双全的优秀指挥员,日军集结重兵对根据地进行“扫荡”时,他采用“集中优势兵力,打其一点”的战术,频频出击,让前来进犯的日军没占一点便宜。
在生活中,黄骅更是严格要求身边的人。在1937年结婚时,他没有换一件新衣服,并经常告诫自己的妻子:“要朴素,不要与别人比穿得好,要比学习好,比工作好。”在冀鲁边军区上任后,黄骅严抓队伍整顿和军事纪律教育,很快在部队和地方干部群众中树立起了很高的威信。
正如孙津生老人讲解的那样,这只铁皮书箱见证了黄骅同志在革命战争年代,无论遇到多大的困苦、多大的磨难,都丝毫没有动摇他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也丝毫没有泯灭他对真理的追求。黄骅同志将自己学习到的新鲜思想讲给战友、讲给部队,把统一战线、联合抗日等主张宣传到群众所在的角角落落。
运送黄骅烈士遗体的马车
在大赵村惨案遗址纪念馆的东配房里,陈列着一辆解放前的老马车。马车整体为木制结构,两个车轱辘格外显眼,车轱辘的局部钉有铁钉儿,看起来还很结实。这就是当年运送黄骅烈士遗体的马车。
“当时情况十分危急,我父亲连夜把黄骅烈士遗体运到了位于盐山的小山,村民们也顾不上悲伤,一心想着怎么保护好英雄们的遗体。”大赵村村民任树森说。任树森的父亲任焕章赶着马车出村不久,村里就被敌人包围了,他在外躲避了三天才回到村里。
当时,由于斗争错综复杂,形势非常紧迫,未能为烈士们召开追悼会,也没有举行其它任何形式的悼念活动,只有黄骅烈士的妻子顾兰青到场。她从大赵村护送烈士的遗体到小山,临葬前把仅有的一条毛毯盖到黄骅烈士的遗体上。
“也正是看到黄骅同志平时爱护老百姓,八路军真心对待老百姓,老百姓才发自内心地拥护和爱戴八路军,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保护黄骅烈士的遗体。”大赵村惨案遗址讲解员孙立国说。
红色精神助推乡村振兴
近年来,英雄牺牲地大赵村坚持用红色精神打造村庄底色,用红色资源促进村庄发展,村里成立了农业专业合作社,引导村民搞起了小米、桑葚特色种植和养牛、养猪特色养殖产业,村民的钱袋子渐渐鼓了起来。同时,村里还与温氏集团合作,打造了温室养殖项目,通过“土地租赁+入股分红+农民务工”的合作模式,壮大集体经济。
大赵村的村容村貌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如今,村里街道干净整洁,环境靓丽优美,邻里和谐友爱,好人好事不断,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大赵村还作为红色宣传教育的主阵地被评为省级文明村,成为黄骅市的一张靓丽名片。
大赵村党支部书记刘立帮说:“在黄骅烈士精神的鼓舞下,我们村注重传承红色基因,发展老区经济,以养殖、种植、运输、五金四大产业为经济支柱壮大集体经济,还引进了上市企业,村民们生活富裕,产业兴旺。”
回首历史,革命战争的硝烟已然散去,但那些烈士先辈的音容笑貌及穿越血与火的赤胆忠诚,却宛然在目。黄骅烈士已离开68年,但他那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高大形象,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他留下的不仅是名字,更有不灭的精神。
策划:邵荃 薛泽锋 龚磊
文字:段永亮 代晴
视频:崔上 吴浩
出镜:段永亮
编辑:董肖飞
海报:董肖飞
责任编辑:董肖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