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燕赵大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了祖国的解放与和平,无数革命先烈献出宝贵的生命,埋葬忠骨于他乡,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没有烈士血,何来遍地红。清明节临近,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长城新媒体集团即日起推出“寻访‘无名烈士’”系列报道,多路记者深入河北各地无名烈士墓所在地,重访昔日战场,从当地群众的讲述中,追寻那段深藏已久的历史,重现英雄可歌可泣的事迹,致敬无名英烈,弘扬奋斗精神。
寻访小分队:记者 孙文娟 刘佩尧
“不要忘了常去看看山上的烈士。”2009年,83岁的孙世文弥留之际拉着儿子孙玉根的手,一遍一遍叮嘱这句话。
山上的烈士,不知姓名,未曾相识,却是孙世文几十年的惦念。“哪怕山路崎岖、年事已高,父亲都从未间断去看望这些‘老朋友’。”孙玉根回忆说,“他常常不自觉地走着走着就来到烈士纪念碑前,收拾收拾旁边的杂草,静静地坐一会,自言自语地说些什么。”
几十年里,孙世文始终忘不了儿时见证过的那个惨烈日子,一遍遍讲给后辈听。面对记者,孙玉根也学着父亲当年的语气,讲述起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惨烈的帽山垴战斗
1939年10月,驻扎在石家庄市赞皇县尖山一带的八路军某部,正在招募新兵入伍,突然接到占领帽山垴的命令。部队立刻停下手头工作集合开拔,前往帽山垴所在地井陉县南蒿亭村。
南蒿亭村帽山垴战斗遗址。刘佩尧 摄
帽山垴是南蒿亭村旁的一座高山,远远望去,酷似两盘合着的石磨,本被称作“磨山垴”,因当地口音“磨”酷似“帽”,故得此名。帽山垴后高山连绵不断,直通赞皇与山西昔阳交界处的黄沙岭,山下是昔阳通往井陉的交通要道,是打伏击的好地方。
帽山垴战斗目击者孙世文之子孙玉根讲述战斗场景。刘佩尧 摄
为保持隐蔽,部队到达南蒿亭村后,选择绕开大道,来到帽山垴对面的南岭自然庄。战士们有的穿着军装,手拿三八大盖,但大多数是刚入伍的新兵,还穿着普通百姓的衣服,头戴白毛巾,手持长矛砍刀,个个精神抖擞。
部队经过简单休整,开始沿着帽山垴西面小路上山。然而刚行至半山腰,前方突然枪声大作,从山顶发出的子弹不断向八路军战士袭来,打了战士们一个措手不及。
原来,大批日伪军已经提前得到消息,抢先一步占领了帽山垴。由于毫无防备,突然遇袭的八路军部队死伤惨重,剩余部队只得悄悄迂回至另一侧的窟窿岩沟,伺机发起进攻。在随后的战斗中,战士们虽然拼死杀敌,但终因双方兵力、装备相差悬殊,寡不敌众,几乎全体殉国。
战斗遗址立碑缅怀英灵
这场惨烈的战斗一直打到太阳落山,附近许多村民或躲在石岩边,或藏在柴火垛里,亲眼目睹了全过程。看着一个个年轻战士倒下,他们眼含热泪、悲痛惋惜。
这场轰动一时的战斗给当时年仅6岁的高敬魁,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如今,高敬魁老人虽已记忆模糊,但当家人指向帽山垴的方向,他经常会说起:“从这个山打到那个山,牺牲了多少人啊!”
南蒿亭村村民高敬魁接受记者采访。刘佩尧 摄
战斗结束后,当时12岁的孙世文随附近村民来到山上,自发掩埋牺牲的战士。“刚开始还能用三块木板制成个简易棺材,后来因为牺牲人太多,迫不得已只能就地掩埋。”
也就在此时,孙世文萌生了参军入伍、保家卫国的念头。刚过18岁,他便加入八路军,并于次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与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表现英勇。
转业后,孙世文回到南蒿亭村,每每路过帽山垴,总能想起当年那场惨烈的战斗,于是他萌发了“为无名英雄立碑”的念头。1995年,孙世文与同村另一名退伍军人张禄元一起向政府部门申请,最终在东帽山与西帽山之间,立起了一座“抗日无名烈士纪念碑”。纪念碑落成当天,大批村民自发赶来帮忙、祭奠,向烈士深深鞠躬、以表缅怀。
井陉县南蒿亭村抗日无名烈士纪念碑。刘佩尧 摄
英烈“无名” 精神长存
“我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我知道他们为了谁。”纪念碑落成后,孙世文做起了义务讲解员,常常坐在碑前为村里的孩子们讲述当年的战斗故事。孩子们听得入神,也将一颗颗红色的种子扎根心田。
孙世文生前向小学生讲述帽山垴战斗过程。孙玉根供图
孙世文去世后,儿子孙玉根始终记得父亲的嘱托,时常到山上看望无名烈士们,敬上一杯酒,献上一束花,说说村里的变化。沿着父亲的脚步,孙玉根也当上了村干部,一门心思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南蒿亭村党员在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南蒿亭村供图
“当年他们为守护我们的家乡献出生命,如今,换我们守护他们。”回忆起儿时听长辈讲述帽山垴战斗的场景,南蒿亭村村民张贵廷感慨万千,“从小听着烈士的故事长大,以后我也会把这些故事说给自己的孩子听。”
早春的南蒿亭,无名烈士纪念碑旁的柳树已发新芽,溪水潺潺流淌。不远处,几名村民手捧纸花,沿着山路,向着烈士纪念碑的方向走去……
文字:孙文娟
视频:刘佩尧
编辑:金林
海报:孙向向
责任编辑:孙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