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小分队:长城网记者 齐立宾 王日成
穿过保定市繁华的裕华路,在满是生活气息的金台驿街上,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格外引人注目。这座展示、宣传、收藏、研究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的纪念展馆里,珍藏着《贺果日记》《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等珍贵文物,呈现近代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而深远影响的留学运动。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使一大批中国进步青年远赴法国,一边做工,一边学习新知识、新思想。他们研究工人运动、社会主义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并从这里走上革命道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长城新媒体记者走进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从馆藏的珍贵革命文物中,打开那段尘封的历史,共同缅怀那些用鲜血和生命铸造信仰的民族脊梁、人民英雄。
《贺果日记》
1918年10月6日,保定火车站走出三个操着湖南口音的年轻人。其中,那位高大英俊的是毛泽东。
这是25岁的毛泽东第一次来到保定。与他一同前来的,还有24岁的萧子升和23岁的蔡和森。三位年轻人此次专程来到古城保定,是为了安排湖南学生留法勤工俭学事宜。
6个月前,在北京大学任教的恩师杨昌济先生给毛泽东等来信,告知其有人发起勤工俭学运动的消息。于是,毛泽东所在的新民学会开始动员和组织青年学生赴法勤工俭学。
到达保定之前,毛泽东等人先是乘火车到达北京,来到由蔡元培、李石曾组织的留法勤工俭学总部—— “北京华法教育会”。在这里,毛泽东与从事湖南赴法勤工俭学准备工作的蔡和森会面。
这段历史被在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就读的湖南籍学员贺果记录在了自己的日记里。
“现在我手中拿着的,就是我馆的镇馆之宝,《贺果日记》。”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讲解员全媛媛一边介绍,一边打开一本书角残缺、书面泛黄的日记。斑驳的扉页上写有“上谷日志”几个字,因保定古称上谷郡而得名。因是贺果在保定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求学时所作,故又称为“贺果日记”,为近现代一级文物。
“10月6日 是日下午,长沙初级班卅余人到此,余等在此同学多到站欢迎,搬运行李,分寓第一栈、泰安栈。……萧君子昇、毛君润之、蔡君和森自北京来。”
“10月7日 下午,湖南全体学生在莲池摄影……晚与和笙君、芝圃君往第一客栈,与毛、蔡、萧诸君谈一时许……”
这就是贺果记录毛泽东来到保定,安排湖南初级班学生到高阳布里村留法工艺预备班学习的详细经过。此外,这本日记中还记录了贺果在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学习,以及在法国勤工俭学生活的点点滴滴。
“当时的留法勤工俭学生大概有1800人,保定则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策源地。”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党支部副书记谢炜介绍,运动的主要发起者、倡导者、组织者李石曾先生是保定高阳人,他在清末留学法国并出版《大豆》一书,为继续研究并推广大豆,他在法国开办巴黎豆腐公司,并在家乡招募工人,还在厂内办了夜校,白天做工,晚上学习,以工兼学,帮助这些农民提高工艺技能。“‘勤工俭学’的口号就是那时候提出来的。”
从周恩来、邓小平、蔡和森、陈毅、聂荣臻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革命家,到中科院首批院士朱洗、林镕,著名文学家萧三、盛成、李劼人等新中国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领域的杰出人才,都有过留法勤工俭学的经历。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最大的功绩——为中国共产党培养造就了一批坚强有力的骨干。”革命诗人萧三曾如是评价。
“中共旅欧支部是当年留法勤工俭学的重要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一支‘劲旅’。”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馆长曾素梅介绍,1925年3月,在赵世炎、周恩来等人的亲自组织和领导下,中共旅欧支部成立,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使西欧成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三个重要渠道之一;为党的创建、发展、壮大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思想、组织和人才准备,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
1919年12月25日,蔡和森乘法国游轮赴法勤工俭学。到达法国后,蔡和森一直与毛泽东保持着书信上的来往。后来,这些重要通信汇编成《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
《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中蔡和森给毛泽东所寄信件。
“我以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他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以中国现在的情形看来,须先组织他,然后工团、合作社,才能发生有力的组织。”全媛媛介绍,1920年8月13日,蔡和森寄出一封题为“给毛泽东信——社会主义讨论,主张无产阶级专政”的信,用2700余字与毛泽东交流自己的想法。
“显然公布一种有力的出版物,然后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不久后的9月16日,蔡和森又给毛泽东寄去一封6000多字的长信,明确提出了“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的说法。
毛泽东给蔡和森的回信中,对蔡和森的主张表示“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蔡和森也就成为了正式提出‘中国共产党’名称的第一人。
“登高东望一咨嗟,长剑倚天信手拿;北海鲸鲵终就戮,南圻逐鹿竟谁家?”
1919年12月25日,熊雄启程赴法勤工俭学。1920年秋,熊雄登埃菲尔铁塔,即兴创作一首诗作,抒发他当时苦闷迷惘、忧国忧民的心情。熊雄回国后,作为中共在黄埔军校的主要负责人之一的他被残忍杀害,英勇就义。
时隔百年之后,2021年2月12日,在法国巴黎高等文化艺术管理学院留学的张乙江站在埃菲尔铁塔下,于春节来临之际深情诵读熊雄的这首诗作。
“对周恩来、邓小平等众多青年留法勤工俭学的故事了解得越多,我的心情就越发激动。现在的我和百年前的他们正是同龄人,他们在法国的逐梦故事一直感动着、激励着我,也更坚定了我留学报国、奉献家国的信念与追求。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定会把自身所学回报给伟大的祖国。”张乙江说。
“在1800多名留法勤工俭学生中,有一位自称是‘拄拐杖’的老学生——徐特立,他赴法勤工俭学时已经43岁。”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志愿者、现就读于河北大学的赵治垒讲起了徐特立留法勤工俭学的故事。
徐特立本是湖南长沙的一名教师,赴法之前,好多人都劝他不要去国外受苦。徐特立却说:“我不怕人家笑,定要说出我的意思。等到了60岁,我还同43岁时一样无学问,岂不枉过了日子?何不就从今日学起呢?”
到达法国后,徐特立这位“老”学生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学法文。回国后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很快成长为无产阶级教育家和革命家,成为我党在教育方面的重要领导人。
“如今祖国强盛,徐特立学以救国的伟大精神仍然激励着我们奋发前行,让我在学习懈怠的时候不忘先辈赴法求学的艰辛历程。我将学以自强,学以报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添砖加瓦,奉献我们青年学生的一份力。”赵治垒说。
“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只是传承我馆红色文化的一部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馆长曾素梅表示,在建党百年到来之际,该馆将组织红色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以“致敬 爱党”为主题,争创红色文化精品课,设计满足大、中、小学生不同的特点和需求的宣教活动,让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精神走进校园,将红色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王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