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评论】让消费券这个“民生礼包”看得见摸得着

长城网评论员 芦静

定好闹钟,准备开抢!自今年3月份起,全国各地开始大规模发放消费券,一时间,抢券、晒券、用券成为潮流。从各地发布的数据来看,消费券发放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目前,全国整体发放消费券总额超过300亿元。此外,各地发放的消费券涉及行业也非常广泛,既包括需求收入弹性大的旅游、健身等消费,也包括饮食、服装等日常消费。

全国版消费券领取页面截图。(资料图)

消费券作为拉动消费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刺激经济的短期政策工具。在这场由政府支持、支付平台落地、商家搭车的“全民狂欢购”中,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市场人气和活力重新焕发了出来。商家参与热情高,市民尝到了甜头,一张张消费券,饱含着暖暖的“民生温度”。

据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测算,每1元钱的政府补贴能带动3.5元至5.8元的新增消费,杠杆效应达到3.5倍以上。“发券”热潮的兴起,对于经济复苏的拉动作用显而易见,然而,一些人却动起了歪脑筋,“薅羊毛”“虚假消费”等投机牟利现象随之出现。

一些消费者反映,部分消费券发放不精准,面值过小、限制过多,甚至还有少数人动起了“套现”念头,比如,领取10元消费券后,与商家串通,向商家支付30元人民币。商家入账40元,先扣除4元好处费,再将剩余的36元返还给“消费者”。需要的一券难求,大量囤券的却不消费,如此变味的“消费券”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让好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变形走样。

有相关部门曾表示,消费券资金来源于多个部门,各主管部门分别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签订协议后,财政资金通过各部门拨给第三方,实际消费兑付资金数额从中扣除,结余资金缴回财政,并没有明确某一部门对消费券使用进行监管;另有多位技术安全专家透露,有人写程序、开外挂抢券;有人通过虚拟IP地址或虚拟定位,绕开消费券领取的地域限制,在全国范围内组团抢……

游客扫码领取旅游消费券。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追根溯源,无论是从资金安全还是发券效果考虑,都需要商务等部门联合第三方支付平台,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手段上,不断升级更有效的监测和风险防控,对交易异常行为及时跟进并处置。同时,也应当加强对申领消费券的人员、实施消费券抵扣的商家的信用监管,一人一张、一券一用等规则需要切实落到实处,保证“券”尽其用。

事实上,部分“薅羊毛”行为已被纳入违法范畴。依据我国刑法有关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获利行为,如果金额达到一定数量,根据不同情节可能构成盗窃罪、诈骗罪、职务侵占罪等不同罪名。因此,在消费券发放和核销的过程中,那些伪造交易涉嫌违法的商家和消费者,将需要承担相应的失信成本和违法成本。

不能忽视的是,消费券是为了惠民、便民,如果在使用门槛、使用范围、使用期限等方面进行过多限制,或者消费过程中出现以次充好、变相加价等问题,则将严重降低消费者的购买力,把“好事办坏”。

助力商贸领域市场主体纾困解难,提振居民消费信心,发放消费券的初衷毋庸置疑,但放眼长远,政府在拿出“真金白银”的财政补贴后,还应该通过更严密审慎的规则设计,做好监管、技术的“后半篇文章”,为经济、民生带来“双重利好”。


责任编辑: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