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衰萎”向“振兴”的嬗变——河北省张北县“空心村”治理工作调查

  长城网讯(记者商棠 郑世繁 袁立朋 张建勋)7月2日,张北县57岁的孙志何开着面包车经过老家香杏沟,看着已经变成莜麦田的村庄,禁不住感慨万千。虽有不舍,他还是加大油门,向张北县后大营滩村的新家开去。


  张北县空心村治理联村并建安置点后大营滩村。记者 郑世繁 摄

  香杏沟是典型的坝上农村,距张北县城24.6公里,水缺地贫,靠天吃饭,交通不便,特别是冬季大雪封山后,几乎与世隔绝。

  雪化了,草绿了,村里的年轻人却一拨一拨走了。香杏沟户籍上有62户、130人,到了2019年,常住人口仅18户、40人,几乎全是老年人,空心率达到了70%。

  像香杏沟一样,张北县18个乡镇、366个行政村、1107个自然村中,农宅空置率超过50%的达188个行政村、565个自然村,31万农村户籍人口中常年外出的就有17.78万人。这些村庄老态龙钟,步履蹒跚,一方水土已经养不活一方人。

  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空心村”治理是必须迈过去的一道坎,也是实现高质量脱贫和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为了让“老去”的村庄重新焕发生机,从2018年6月开始,“空心村”工作在张北全面实施。

  从张北县城向东2.5公里,草原上拔地而起了一座新城——义合美新居,72栋楼房承载着全县12个乡镇、79个行政村6239户的安置任务。

  因地治宜,“三种治理模式”接地气

  破屋值万贯,故土难相离,“空心村”治理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

  “为群众服务,好事一定要办好。”搬迁、拆房,都要让群众说了算。张北县经过征求意见,确立了易地新建、联村并建和就地整治三种治理模式,以同意率达到95%以上确定为拆迁村。

  安置方式也要群众说了算,张北县采取分散安置和集中安置相结合的方式。到目前,已经有4077户通过货币补偿进行分散安置,6438户搬迁至安置区进行集中安置,733户通过联村并建进行集中安置。

  易地新建是张北县治理空心村最主要的模式,对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空心村”,全部实施易地新建,原村庄拆除复垦。

  7月2日,刘战文(左)老两口在张北县义合美新居楼下散步,对于新环境,他们非常满意。记者 郑世繁 摄

  从张北县城沿兴和东路东行,出城区后2.5公里,一座体量庞大的新社区拔地而起——义合美新居。这是张北县最大的空心村治理易地新建安置区,72栋楼房承载着全县12个乡镇、79个行政村6239户的安置任务。

  “‘空心村’治理真是强,坝上翁妪住新房。水电气暖一应全,从此不忆旧院墙。”7月2日上午,义合美新居14号楼2单位405的闫瑞在家里高兴地看网络电视,今年75岁的他从大河镇黄石崖村搬迁而来,“搬到这里好过多啦。不怕下大雪、不用劈柴禾、不用闻煤烟味,出门上电梯,这是过上了神仙日子!”

  “要方便面,喜欢什么味的?”7月2日上午,孙志何在自家新开的小卖铺里和顾客交谈,他们一家已经从台路沟乡香杏沟村搬到后大营滩村23排3号。

  后大营滩是张北县为联村并建盖的新居,可安置274户600人。站在村口望去,几百套黄墙蓝瓦、带小院的二层小楼成排成行,在坝上高原的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分外醒目。

  联村并建,是张北县对距离县城和乡镇政府驻地较远的空心村提出的别一种治理模式:就近依托产业基础好、人口吸纳能力强的中心村或保留村,联合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实现1+1大于2的发展效果。

  7月2日,孙志何(左)从后大营滩的新家出来,准备去送货,老伴李占新(右)在门口目送他。记者 袁立朋 摄

  孙志何的选的是134平方米,3室1厅两卫的户型,他在一楼开了一间“新何商店”,卖些日用杂货。“我们曾在外打工十几年,都是努力生活的人。那时候,年年想家又怕回家。”老家村里早就没有几个人了,旧房老屋连成片,冬天雪大就封村。

  和临近村的乡亲们一起被安置到后大营滩后,孙志何特别满意,开着一辆五菱面包车,走街串巷子卖起了杂货,“老伴在家看店,我出去卖货,一个月也能挣个七八千!哪还用出去打工?”孙志何微笑着说。

  “水泉是一个有800来年历史的古村,泉眼不断流,文化有传承。你看就地整治以后,这村庄多漂亮!”台路沟乡水泉村一位干部说。像水泉村一样,张北县对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较好、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村民拆迁意愿不强烈的空心村实行就地整治。

  如今,张北县安排2000万元,共对64个行政村进行了就地整治,通过拆旧建新、农宅置换等方式,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脱贫攻坚项目拆除残垣断壁,建设小广场、小游园、小菜园等,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通过就地整治,张北县台路沟乡水泉村焕然一新,每天下午,都有村民们来小广场上活动。记者 袁立朋 摄

  管好新社区,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

  来自全县四面八方的6000多户、16000多人搬到同一个社区,地理上脱离了原乡镇,组织关系、户藉、社保、就业、医疗等职能谁来履行?群众的各类手续找谁去办?

  “大夫,给我拿一瓶苯磺酸氨氯地平。”

  “我给你再测测血压,带医保卡了吗?”

  7月2日上午,76岁的姚玉莲来到义合美新居卫生室拿药。从大西湾镇黄石崖村搬来的姚玉莲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卫生室是这些乔迁新居的老人离不开的地方。

  群众搬到哪里,服务就得跟进到哪里。2019年11月,张北县义合美新居成立了党工委、管委会,由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兼任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下设党政办、警务室、物业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就业服务中心、医疗服务中心。对搬迁群众的管理服务工作,已经按照双重管理、接续服务的原则完整对接上了。

  蓝天白云、丘陵、草原,后大营滩村就坐落在这美景之中。记者 郑世繁 摄

  “义合美新居是个新事物,管好他就得创新办法。”义合美新居党工委副书记韩志麟感慨地说,“大约10天之后,管理中心大楼就可以启用了,到时候,更专业的社区医院、就业培训中心会敞开怀抱。各乡镇都会在这里设立业务窗口,搬迁群众只进一个门,就能办上所有业务。”

  “党建引领是关键,也是我们做好疫情防控、维持好搬迁群众生产生活秩序的法宝。”韩志麟说。义合美新居先期启用的27栋异地扶贫搬迁楼,有140名党员入住,党工委按照乡镇相邻原则组建功能型党总支4个,下设支部8个;27栋楼都建立了楼长制,并按照楼栋进行管理。总支、支部班子成员主要从离职村干部或搬迁后的现任村干部中产生。

  人搬走了,土地的收益怎么办?张北县统一政策,明确群众搬迁后,原有的耕地、林地、草地等承包经营权不变,退耕还林、种粮补贴、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不变,农业生产、精准脱贫的后续政策不变。这“三不变”让群众吃上了“定心丸”。

  7月2日下午,一位村民开着拖拉机,从田里回到后大营滩村。记者 袁立朋 摄

  6月30日,宋如兑换130积分,6月29日,孟凡云兑换25积分……这是张北县公会镇公会新区爱心超市里的《积分兑换登记表》里的片断。公会新区是张北县另一个易地新建安置点,位于公会镇,共安置有7个行政村、10自然村的199户478人。

  公会新区开设了道德银行和爱心超市,既为安置区的贫困户提供生活方便,也激励居民们通过勤劳、善举和贡献换取积分,存入到道德银行。积攒到一定程度,随时到爱心超市用积分兑换商品、取暖费、物业费。

  人来了,政策和服务跟上了,搬迁的群众们就能较快适应新的环境,逐渐在新家中安定下来,平稳地由村民向市民转换。

  7月3日,孩子们在张北县公会镇公会新区玩游戏。记者 袁立朋 摄

  “两区同建”,新家安居还能乐业

  如果不能就业致富,安置区有可能会成为新的“空心村”。

  搬得出、稳得住,关键是就近就业能致富。张北坚提出了安置区和产业园区“两区同建”原则。

  义合美新居的北面是张北县经济开发区,伊利奶业、博天糖业等多家食品加工企业已投产,东面、南面是大片的蔬菜种植园区,可提供几千个就业岗位。公会新区的北面,特色西瓜产业园区已经建成,800个白色塑料西瓜大棚一眼望不到边。西面,张北港会服装厂已经投产,吸纳就业120余人,人均年增收2万元。

  7月2日下午,张北港会服装厂扶贫车间内设备轰鸣,一派火热的生产景象。34岁的熨工李爱萍正在紧张工作,一件件蓝色工作服,从她手中熨得工工整整。

  李爱萍从公会镇杨十五村搬到公会新区安置点居住,在附近的张家口港会服装厂扶贫微工厂找到了工作,“我们一家都喜欢这儿,既能照顾孩子,也能挣钱。”李爱萍说。

  “我的腰椎不好,干不了重活,这儿的工作不太累,每月能挣两三千块,适合我。”李爱萍说。她从公会镇杨十五村搬迁到公会新区的10号楼居住,上班“用不了5分钟,既能照顾孩子又能挣钱”,李爱萍非常满足。

  “我们园区以种植麒麟西瓜为主,可以为集中安置区的建档立卡户提供400个就业岗位,日均基本工资100-150元,可为每户每年增收6000元!”公会镇特色西瓜产业园区园区负责人祁小勇介绍说,他们公司按照每亩土地每年450元的标准流转了当地村民土地500亩,租期10年,共覆盖建档立卡户48户,实现贫困户户均增收1000元。

  7月3日下午,35岁的孔贵芳在张北县公会镇特色西瓜产业园区内查看麒麟瓜长势。这个园区可为公会镇集中安置区的建档立卡户提供400个就业岗位,日均基本工资100-150元,为每户每年可增收6000元。

  “空心村治理,其实是一次新旧动能的转换,是一次乡村革命。我们将一个个衰萎老去的乡村,重新熔炼成充满活力和潜力的新农村,为决胜全面小康奠定更坚实的基础!”张家口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北县委书记郝富国说,“这只是第一步,摸索搬迁安置区的社会治理新模式,让群众共享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果,才是根本目的。接下来,我们将在继续完善集中安置区配套工程建设,提升搬迁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方面下更大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