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古代历史名人】永清县孟宪彝临危受命抗击长春鼠疫

孟宪彝,字秉初,直隶顺天府永清县城关四堡村人(今县城内北大街)。生于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4月,病逝于天津。

孟宪彝早年求学于永清益昌书院,因科举不利,32岁时以优贡身份投效盛京将军府充文案委员,至1914年署理吉林巡按使(吉林省民政长官),其仕途缘起及主要活动都在辽宁、吉林一带。


孟宪彝(公元1863年—1924年)

孟宪彝在东北地区,做过多地的知县、知府、道台,最后任吉林巡按使。他在东北地区政绩中最突出的,当属1910年东北鼠疫爆发的时候,临危受命,负责领导长春的鼠疫防治,不仅迅速遏制了疫情蔓延,还积极改善长春的卫生状况和基础设施,为东北地区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一、甲午战争后的东北形势

1894年,因甲午战争战败,中国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其中永久领有辽东半岛,则阻碍了俄国企图霸占东北的“黄俄国”计划,于是与德法两国出面“三国干涉还辽”,最终,由中国追加三千万两白银“赎回辽东半岛”。事后,俄逼迫中国签订《中俄密约》,索取修筑中东铁路及其支线等特权。1898年,俄国强行霸占整个辽东半岛,日俄两国矛盾升级。1905年,日本通过日俄战争打败了俄国,取得控制朝鲜和中国东北的目的,并于1906年在旅顺成立了关东都督府。日俄战争后的东北,由过去俄国人占领地,变成了日本人占领地及残存的俄国领地,日本、俄国都在此设立领事馆,中国官吏不得不与日俄就种种社会问题进行交涉,为此,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奉天、吉林两省设交涉使司,负责协调中、日、俄之间的商税、交通运输、治安等各种问题。在此过程中,中国官员饱受屈辱,但又不得不委曲求全。 

二、临危受命抗击长春鼠疫

长春鼠疫源于东北鼠疫,又称1910年鼠疫事件。是1910年10月25日,首发于满洲里的大规模传染性鼠疫,11月8日传至哈尔滨,之后蔓延至整个东北地区,并波及河北山东等地,死亡6万多人。

疫情发生时,孟宪彝任奉天知府。因吉林西南路观察使李季康防疫不利,遭革职。东三省总督兼热河都统锡良派孟宪彝接任吉林西南路观察使,以控制疫情为第一要务,致力于长春的鼠疫防治。大年初一,在紧急赴任的途中,孟宪彝自知责任重大,感受锡良信任与重托,特发感慨:“帅谕先闻痛苦声,声声为我救民生。灾黎待拯伤心事,除夕征车急北行。”

到任后,孟宪彝遵从锡良嘱托,每日函电来往,通报情况,采取了实实在在的防控措施,一是设立由中医、国内西医(天津派驻)、国外西医(日、美、英)等组成的防疫局,作为临时性统一防疫机构,负责总体防疫工作;二是设立隔离所、疫症院,负责隔离疑似病人,救治染疫病患等;三是组织处理疫尸,全面消毒;四是关闭澡堂、理发店、大小店铺等公共场所,所有居家每日进行消毒;五是封锁城市,断绝交通,限制行人往来,做好防范,避免扩散。

在处理疫尸方面,开始使用传统的土葬深埋的办法来处理疫尸,但因埋葬的过程有很多雇工被传染,孟宪彝没有固守传统的丧葬习俗观念,而是灵活果断地采用大部分火葬,小部分土葬办法(后经伍连德博士调查分析,土葬不能抑制疫情)。他与长春知府何厚琦亲赴老虎沟实地选址,积极争取日本南满铁路公司技术支持,修建火葬场。火葬场最多的时候一天焚化1200多具疫尸,有效抑制了疫情。他还多次函告中医病院的医师要按照西医的方法加强防护和消毒。他的诸多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也得到了国内外一致的好评。

对于防控不力、不尽心履责的人员,孟宪彝坚决地给予惩处和训诫,如城外甲号隔离所因拒收一名患者,导致他于野外冻死,孟宪彝当即撤销所长职务,直接责任人罚苦役一年,送办医官记大过一次,并通报各隔离所。可以说,孟宪彝到任后恪尽职守,凡事亲力亲为,贯彻上级指示一丝不苟,体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担当。从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正月初一上任,至三月初五日疫情得到遏制,召开“奉天万国鼠疫研究会”,孟宪彝用两个月的时间就控制住了长春的疫情。

东三省总督锡良评价他在长春防疫时的表现:“才具开展,任事实心,办理防疫事宜,勇往直前,不辞劳瘁,极意联络,众论咸孚”。

孟宪彝是民国历史中一位鲜为人知的官吏,他从永清县的一个求学青年,辗转流离关外,遭遇乱世,仍思奋发有为,由旧朝官吏而入民国,幸被擢为疆吏。孟宪彝在长春任职期间,恪尽职守,做事干练,主持对日、俄的外交事宜,虽委曲求全,但力争维护主权。同时,他力主开展地方自治,奖励工商,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普及文化教育,奠定长春近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基础,开启长春市政建设的早期现代化进程,揭开了长春早期现代化的序幕。

孟宪彝被褫职夺官后,并没有彻底消沉,而是积极参与政治和社会慈善事业,投资实业,筹划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和文化事业,关注国事安危,晚年积极在家乡筹办永清县女学,资助编纂《永清县志》,这些都表明了他的勤奋精神和积极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