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视频】“老田”的扶贫365

长城新媒体记者 冯硕 许艳艳 报道

“刘相君,46岁,2015年发生车祸,做手术后出现股骨头萎缩,目前拄双拐,无收入来源,急需进行股骨头置换手术。”

“……这项手术需花费10多万元,他的父母刘宝珍、李凤兰打些零工,一月1500元,这个家庭是贫困户,此前的手术还欠有部分外债,再进行手术,有因病返贫的可能。”

白杨沟村第一书记田彦军的扶贫笔记本。长城新媒体记者 冯硕 摄

在省机关事务管理局驻白杨沟村第一书记田彦军的笔记本里,像这样详细记录每户家庭基本情况、脱贫困难等内容的习惯,“自打来到白杨沟后,就一天也没落”。

“我将这些本称为我的‘扶贫365’,”田彦军轻拍桌上厚厚一摞本说道,“干一天我就记一天,一年365天从不间断,光是2017年,我就记了12个本。”

白杨沟村第一书记田彦军的扶贫笔记本。长城新媒体记者 冯硕 摄

白杨沟村位于承德市隆化县东北部深山区,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村民多靠种植玉米和外出务工为生。2017年,该村被确定为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一度达到79.3%。

“2017年4月,我来到白杨沟村,看到这里景色一片破败,大部分房子还是土坯房,河沟污水横流,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脱贫任务艰巨啊!”田彦军在他的“扶贫365”上如此写道。

白杨沟村第一书记田彦军写扶贫日记专注的眼神。长城新媒体记者 冯硕 摄 

村里整体面临脱贫难题,具体到每家每户,又有着各不相同的脱贫困境。

“相君这个手术必须做,但家里拿不出那么多钱,我就到处了解询问,有没有针对贫困户和大病的报销政策。功夫不负有心人,得知他家这种情况拿1万多就能做手术,我第一时间就跑去告诉他们。”

驻村没几个月,田彦军看到了刘家脱贫的希望,这也给他带领整村脱贫致富带来莫大信心。

白杨沟村第一书记田彦军走访村民家了解情况。长城新媒体记者 冯硕 摄

驱车从白杨沟村支部到刘家,绵延5、6公里的“山路十八弯”都已铺上硬化路。白杨沟村有13个自然村,村民居住相对分散,刘家算得上是“山沟最深处之一”。

没在院中见到刘相君,田彦军笑着解释说:“如今相君腿脚好了,也不拄拐了,在镇上开了个按摩店,能自己生活了。”

白杨沟村第一书记田彦军走访村民家了解情况。长城新媒体记者 冯硕 摄

“多亏了田书记,”快人快语的李凤兰接过话头,“这孩子学啥都快,2015年,相君在外面跑大车,家里眼看就要脱贫了,谁知一场车祸全给毁了。”

“我们拿不出做手术的钱,孩子拄着双拐,也没有谋生的活计,我们两口子都六、七十了,每天不知道有多愁。”刘宝珍补充道。

白杨沟村第一书记田彦军时时刻刻用本子记录着每家的难处。长城新媒体记者 冯硕 摄

“要不是田书记告诉我们有这样的好政策,我们住在这山沟里头,哪能知道啊!”李凤兰有些哽咽,顿了顿,说道:“你看我们家,房子翻新了,地包出去了,再打点零工,生活可不是越来越好嘛!”

困难解决了,大家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白杨沟村焕然一新。长城新媒体记者 冯硕 摄

2017年以来,白杨沟村先后建成两座规模20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场,2019年,村级光伏电站落户白杨沟,在这些企业的带动下,120户贫困户全部脱贫出列,201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800元。

“带动村民脱贫致富,这些事不仅记在我的本上,更记在我的心里,”田彦军满怀深情地说,“如今再翻看我的‘扶贫365’,能强烈地感受到这个村子几年来的变化,这些可都是我的宝贝呢!”

白杨沟村第一书记田彦军的扶贫笔记本。长城新媒体记者 冯硕 摄

白杨沟村第一书记田彦军的扶贫笔记。长城新媒体记者 冯硕 摄

责任编辑:宋宇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