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经济日报讯(通讯员 刘胜 黄秀威 郭靖)自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启动以来,河北工程大学组建了以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师生为核心、多个专业师生参与的联合工作队,分别赶赴河北武安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投身这场十年一度的国家级“摸家底”工程。
田野里上“大课”:文理工联手,给文物办“数字身份证”
经过山神庙的艰辛路途,是文物普查工作的常态。此行从山脚出发,师生们背负着沉重的测绘仪、定位设备和补给,在崎岖山路上徒步了几十公里。途中,散落田间地头、被村民当作田埂界石的古老瓦片,引起了队员注意。他们停下脚步,向村民解释其历史价值,并小心地进行拍照、定位和初步记录。
邯郸武安散落着20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普查队将工作的首站选在了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舍利塔。古塔下,文法学院的学生专注于辨识建筑细节、解读历史信息;矿业与测绘工程学院的学生则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摄影测量等技术进行高精度数字化记录。朱学峰解释道:“文科生提供历史脉络和人文视角,工科生确保数据精准和留存,两者结合,才能为文物建立可靠的‘数字档案’。”
2024年4月初,河北工程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师生加入武安市“四普”队伍。该校先后选派5名专任教师带领文博专业四个年级的学生,通过开展毕业实习、暑期实习、课余实践的形式实际参与田野调查。其间,师生们30余人次跟随6支调查队,实地走访伯延、磁山、北安乐等乡镇,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协助普查员完成文物数据测量、复核、拍照及数据录入、系统上传等相关内外业工作。
当团队依据历史档案寻访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时,发现原址已被现代厂房覆盖。面对变迁,朱学峰指导同学们:“现状也是历史的一部分,务必客观、准确地记录清楚。”这份严谨务实的态度,贯穿着此次普查工作的始终。
“这是文博师生难得的实践机会。近距离接触古建筑、石窟、碑刻等文物实例,能将课堂理论转化为直接认知。”该校建筑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文博专业教师赵延旭说。
河北工程大学普查队员在邯郸武安关帝阁开展工作。河北工程大学 供图
贺兰山“闯关”:青春无畏,绝壁之上显身手
宁夏的挑战,则是另一场“硬仗”。为寻找贺兰山主峰顶上的元代大山头敖包,由文法学院的曹炎、王锐和矿业与测绘工程学院的王雅慧组成的混编小队,在当地资深驴友带领下,踏上了往返超22公里、爬升1000多米的艰险征途。
“这路,太难了!”陷脚的软沙地、乱石堆成的“拦路虎”、最后那段让人看一眼就腿发软的黑色大陡崖,考验着每个人的极限。退伍军人曹炎冲在前面:“当过兵,这点苦怕啥!山顶的宝贝等着咱们呢!”陡峭的崖壁上,学生们手脚并用,互相鼓劲,硬是爬了上去。登顶那一刻,狂风呼啸,四周悬崖峭壁。曹炎麻利地拿出画板绘图、拍照;王锐迅速架好RTK设备,精准打点定位;王雅慧操控的无人机稳稳升空,绕着古老的敖包遗址盘旋拍摄,获取全方位影像。
“无人机飞起来那一刻,看着屏幕里清晰的敖包,真带劲!技术用在文保上,值了!”王雅慧兴奋不已。文理协作,高效配合,为这处丝路见证者留下了翔实的数字档案。
“参与宁夏‘四普’,每天都与黄沙草刺作伴,巍峨的贺兰山就矗立在我的眼前。一次又一次的攀登,让我也不断地挑战自己。人的青春可以有很多种方式度过,但我希望自己不虚度,做有意义的事情。”曹炎在日记中写下。
成长在沃土:汗水浇灌,青春烙下文保印记
这次普查,对河北工程大学的师生来说,远不止是一次任务,更是一堂行走的“大课”。
“以前在课本上看文物,总觉得隔着一层。这次在武安,亲手摸到那些古砖老瓦,听老乡讲过去的故事,才真正懂了什么叫历史的温度,也明白了我们学的专业有多重要。”大二学生夏晓晓深有感触。从宁夏贺兰山平安归来的曹炎,晒得黝黑,眼神却更亮:“爬那个大陡崖时,真拼了!但站在山顶,看着无人机拍下的敖包全景,那份成就感,啥都比不了!这趟下来,更觉得守护这些老物件,意义重大。”
测绘工程专业的王雅慧也收获满满:“光懂技术或光懂历史都不够,让文物‘活’起来,就得像我们这样,文理联手,技术加情怀!”
对于河北工程大学师生的倾力投入,河北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武安调查队队长、武安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李王生看在眼里,为之感动。“田野调查确实辛苦,但是没有一个人提过要求。这些学生轮流‘到岗’,一拨一个月。一早就出野外,晚上回来之后还要加班,孩子们从来没喊过累。有人还问我:明年还能来吗?未来,我们的文物事业后继有人!”
按照计划,此次普查将于明年6月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