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河北食味70年
说政事
2019-12-30

我是一个河北八零后,小时候,常听爷爷讲过去的故事。我的爷爷出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饥饿是那艰苦岁月中不变的晦暗底色。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为了填饱肚子,只要是能吃的,不会计较太多,目的只是为了让肚子不再咕咕地叫。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感受最深的,莫过于自家餐桌的变化。1577707396180092633.png

五六十年代主食以玉米、小米等粗粮为主。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五六十年代,我的爸爸出生了。土地改革使我们国家的农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人们的吃饭问题得到了基本的保障。主食以红薯、玉米、小米等粗粮为主,再配上野菜一起吃。

到了七十年代,买东西都要用票。七十年代主食以玉米面、高粱面等粗粮为主,菜是老三样:土豆、萝卜、大白菜。吃饱问题基本解决,逢年过节还可以吃到大米、白面。

1577707413535037381.jpg

70年代需要凭票购粮。

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我出生了,赶上了“好时候”。国家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物资慢慢丰富起来。那时的我们不仅可以吃饱,而且过年还可以盼望一顿热气腾腾的饺子。

到了九十年代,我十几岁了,很多东西都可以用钱购买,这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随着粮食产量显著增长,大米、小米、白面这些粮食,家里可以换着样吃。同时,零食也丰富了我的童年时光,跳跳糖、冰棒、大白兔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2000年以后,除了在家做饭,我们更喜欢下馆子。火锅、烧烤、海鲜、西餐……丰富的食材孕育出无数的佳肴。对了,还有必胜客、肯德基、麦当劳也走进了大街小巷,我们吃上了洋快餐。

现如今,我的孩子出生在一个衣食无忧的网络时代,驴肉火烧、八大碗、棋子烧饼等河北传统美食,点点手机应有尽有。生活条件好了,人们更加关注饮食健康,粗粮和野菜反而成为了餐桌上的“常客”,得到了人们的追捧。

1577707436769052003.jpg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互联网的时代。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七十年食味变迁映射出国家的发展。我爱我的家,我爱我的国!